【國 名】馬里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li, La République du Mali)
【面 積】 124萬平方公里
【人 口】 2240萬(2022年)。全國有23個民族,主要有班巴拉(占全國人口的34%)、頗爾(11%)、塞努福(9%)和薩拉考列族(8%)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官方語言為班巴拉語等十三種民族語言,法語為工作語言。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8%信奉傳統拜物教,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 都】 巴馬科(Bamako),人口292萬(2022年);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34~39°C,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16~33°C。
【國家元首】阿西米·戈伊塔(Assimi GOÏTA),2021年6月7日宣誓就任過渡總統。
【重要節日】 獨立日:9月22日。
【簡 況】 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西鄰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北、東與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爾為鄰,南接幾內亞、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為內陸國。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干旱炎熱。中、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為2個季節:6月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旱季最高氣溫達50℃,雨季最低氣溫為14℃。
歷史上曾是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8年5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59年4月與塞內加爾結成馬里聯邦。1960年9月22日獨立,莫迪博·凱塔當選首任總統。1968年11月,穆薩·特拉奧雷政變上臺。1991年3月阿馬杜·圖馬尼·杜爾發動政變,建立軍人過渡政權。1992年1月,公民投票通過了新憲法。4月,舉行全國大選,非洲團結正義黨候選人阿爾法·烏馬爾·科納雷當選總統,6月宣誓就職,成立第三共和國。1997年5月,科納雷蟬聯總統。2002年5月,前軍政權領導人杜爾作為獨立候選人當選總統,2007年4月連任。杜爾總統執政期間,馬里政局總體穩定。
【政 治】
2012年,馬首都部分軍人發動政變推翻杜爾政府。馬北方圖阿雷格族分裂武裝發動叛亂,成立“阿扎瓦德獨立國”。“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等恐怖和極端勢力也借機在馬北方擴充勢力,控制了馬北方三大區。2013年1月,馬里北方反叛武裝南下,向馬政府軍控制地區發動進攻。應馬政府要求,法國和一些非洲國家出兵協助馬政府軍平叛。6月,馬過渡政府與北方圖阿雷格族武裝就舉行總統選舉和包容性對話達成初步協議。8月,馬總統選舉順利舉行,馬里聯盟黨候選人凱塔當選總統,于9月正式就職。2018年8月,凱塔再次贏得大選,連任總統。2020年8月,馬發生軍人嘩變,凱塔總統辭職。9月,經有關各方協商達成政治過渡安排,前國防部長巴·恩多任過渡總統,阿西米·戈伊塔任過渡副總統,前外交部長莫克塔·瓦內(Moctar OUANE)任過渡政府總理。2021年5月,馬政局再次生變,過渡總統恩多辭職,副總統戈伊塔接任過渡總統并任命喬蓋·科卡拉·馬伊加(Choguel Kokalla MAIGA)為總理。
2014年7月以來,馬政府與北方圖阿雷格族武裝在阿爾及爾啟動和談,在國際調解方共同努力下,于2015年6月正式簽署《和平與和解協議》。2017年9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374號決議,決定設立馬里問題制裁機制,對違反《和平與和解協議》、破壞馬里和平進程的人員和實體實施旅行禁令、資產凍結等制裁措施。但北方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恐怖組織活動日趨頻繁,制造了多起襲擊事件。2019年以來,馬中部莫普提大區、東北部梅納卡地區發生多起部族沖突、軍營遇襲事件,造成上百名平民、士兵死亡。
2012年12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085號決議,決定授權向馬派遣為期一年的“非洲領導的駐馬里國際支持特派團(AFISMA)”(以下簡稱“非馬團”)。2013年4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馬里問題2100號決議,授權成立聯合國駐馬里綜合穩定團(“聯馬團”),總兵力約為12600人,“非馬團”部分人員將并入“聯馬團”。7月1日,聯合國在馬維和行動正式啟動。2016年5月31日,“聯馬團”駐加奧營地遭遇恐怖襲擊,造成中國維和人員1人遇難,多人受傷。6月,安理會通過決議,將“聯馬團”任期延期一年,并將其兵力上限增至13289人,警務人員增至1920人。2022年6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再次將“聯馬團”任期延長一年。2023年6月,應馬方要求,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聯馬團于年內撤出馬里。
2014年10月23日,馬出現首例埃博拉病例,后共有7人確診,其中5人死亡,2人治愈。2015年1月18日,馬衛生部長及世界衛生組織駐馬代表宣布埃博拉疫情結束。2020年初,馬里暴發新冠疫情,據官方統計,截至2023年1月15日,馬累計確診32772例,死亡743例,死亡率2.26%。2021年3月,馬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
【憲 法】 現行憲法于2023年6月經全民公決通過。憲法規定: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免總理和部長、頒布法令、組織公民投票、解散國民議會、宣布緊急狀態等重要行政權力;議會享有立法和監督權;政府是由總統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由總理和部長組成;司法獨立;政教分離;公民享有思想、宗教、信仰、言論、結社、勞動、休息、私人財產不受侵犯、自由經營和社會救助等權利。
【議 會】 新憲法規定馬里議會實行兩院制,即參議院、國民議會。四分之三的參議員由間接普選產生,代表各地;四分之一的參議員由“代表傳統合法性、在國外定居的馬里人以及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士”組成;國民議會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兩院議員任期均為5年。
【政 府】本屆政府成立于2023年7月,總理喬蓋·科卡拉·馬伊加(Choguel Kokalla MAIGA)。其他內閣成員為:國防和退伍軍人部長薩迪奧·卡馬拉(Sadio CAMARA)、司法、人權和掌璽部長穆罕默杜·卡索格(Mohamadou KASSOGUE)、國土管理和地方分權部長阿布杜拉耶·馬伊加( Abdoulaye MAIGA)、安全和公民保護部長達烏德·阿利·穆罕默迪內(Daoud Aly MOHAMMEDINE)、和解、和平和國家融合部長伊斯梅爾·瓦格(Ismaël WAGUE)、國家重建部長易卜拉欣·伊卡薩·馬伊加(Ibrahim Ikassa MAIGA)、運輸和基礎設施部長登貝萊·馬迪娜·西索科(DEMBELE Madina SISSOKO,女)、外交和國際合作部長阿布杜拉耶·迪奧普(Abdoulaye DIOP)、經濟和財政部長阿盧塞尼·塞努(Alousséni SANOU)、城市化、住房、產業、土地規劃和人口部長依米拉內·阿卜杜拉耶(Imirane Abdoulaye TOURE)、工業和貿易部長穆薩·阿拉薩內·迪亞洛(Moussa Alassanc DIALLO)、新聞、數字經濟和行政管理現代化部長阿爾哈姆·阿格·伊林(Alhamdou AG ILYENE)、國民教育部長阿馬杜·西·薩瓦內(Amadou SY SAVANE)、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長布雷馬·坎薩耶(BourémaKANSAYE)、衛生和社會發展部長阿薩·巴迪亞洛·杜爾(Assa Badiallo TOURE)、農業部長拉西內·登貝萊(Lassine DEMBELE)、海外僑民和非洲一體化部長穆薩·阿格·阿塔希爾(Mossa AG ATTAHER)、勞動和公職和社會對話部長法松·庫利巴利(Fassoun COULIBALY)、國家創業、就業和職業培訓部長巴卡約科·阿米娜塔·特拉奧雷(Bagayoko Animata TRAORE,女)、環境、清潔和可持續發展部長馬馬杜·薩馬克(Mamadou SAMAKE)、婦女、兒童和家庭促進部長瑪麗亞姆·馬伊加(Mariam MAIGA,女)、礦業部長阿馬杜·凱塔(Amadou KEITA)、青年和體育部長阿卜杜勒·卡西姆·易卜拉辛·豐巴(Abdoul Kassim Ibrahim Fomba)、手工業、文化、旅館業和旅游部長安多戈利·金多(Andogoly GUINDO)、宗教事務和信仰部長馬馬杜·科內(Mamadou KONE)、畜牧業和漁業部長尤巴·巴(Youba BA)、總理助理部長法圖瑪塔·塞古·迪科(Fatoumata Sékou DICKO,女)、衛生和社會發展助理部長烏馬魯·迪亞拉(Oumarou DIARRA)。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9個大區和1個中央直轄管區(首都巴馬科)。
【司法機構】 由最高法院、憲法法院、行政法院、上訴法院、重罪法庭、一審法院、審計法院等機構組成。最高法院系終審法院,下設司法院和行政財務院。一審法院為初審法院,同級的還有巴馬科地區法院、商業法院、治安法院和勞動法院等。最高法院院長法托瑪·德拉(Fatoma Théra)于2022年6月就職。
【政 黨】 1991年3月開始實行多黨制,同年7月召開的全國會議制定并通過了《政黨法》。2005年8月,國民議會對《政黨法》進行了修改,對政黨的組建和運作等作出新的規定。現主要政黨有:
(1)馬里聯盟黨(Le Rassemblement pour le Mali):執政黨,系由部分原非洲團結正義黨成員于2001年6月成立。宗旨是在多黨共和體制下實行社會民主,實現國家團結,全體公民最廣泛地參與政治協商和國家管理,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建立自由、正義、團結、民主的社會。主張實行市場經濟,國家對私營經濟加以規范,強調社會發展應以人為本。該黨成員成分廣泛,來自社會各階層。國內及海外均建有黨部。國內黨部下設分黨部(市鎮一級),全國每一個村莊都至少建立了一個基層委員會,黨組織在全國的覆蓋率超過90%。黨的領導機構為全國政治局,共53名成員。黨主席為巴卡里·特萊塔(Bocari Treta)。總書記巴伯爾·加諾(Baber Gano)。
(2)非洲團結正義黨(Alliance pour la Démocratie au Mali-Parti Africain pour la Solidarité et la Justice):前身為馬里民主聯盟,1991年5月成立。宗旨是建立民主、繁榮、獨立的新馬里和法制、自由、公正、進步的社會,鞏固和擴大民主,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合理分配收入。“自由、勞動、團結”為該黨箴言。組織機構有基層委員會、分支部、支部和聯合會。下設婦女、青年等群眾組織。1992年,該黨在議會選舉中獲絕對多數席位,成為執政黨。2001年,原黨主席易卜拉欣· 布巴卡爾·凱塔(Ibrahim Boubacar Keïta)退黨,該黨出現較大分裂,力量受到削弱。2002年,該黨在議會選舉中失去絕對多數地位。2003年,該黨再次出現分裂,原黨第三副主席蘇馬伊拉·西塞(Soumaïla Cissé)及其追隨者退黨。2007年,該黨聯合其他42個政黨組成“民主進步同盟”,支持杜爾總統連任。在2018年總統選舉中,該黨支持現任總統凱塔連任。黨主席蒂耶默科·桑加雷(Tiémoko Sangaré),總書記馬里芒蒂亞·迪亞拉(Marimantia Diarra)。
(3)共和民主聯盟(Union malienne pour la République et la Démocratie):正式成立于2003年6月。系由原非洲團結正義黨第三副主席蘇馬伊拉·西塞及其追隨者脫離非洲團結正義黨后創立,最初旨在支持西塞角逐2002年總統選舉。該黨領導層多出身馬里紡織發展公司,屬于原非洲團結正義黨中的“棉派”。主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和團結的社會,保障人民自由、民主權利,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2007年,該黨與非洲團結正義黨結盟,支持杜爾總統連任,并在議會選舉中獲34席,成為議會第二大黨。2010年12月,馬民主和復興黨(PDR)并入共和民主聯盟。該黨候選人西塞在2013、2018年兩次總統選舉中進入第二輪,但均負于凱塔。黨主席蘇瑪依拉·西塞(Soumaïla Cissé),總書記達烏達·圖雷(Daouda Touré)。
其他政黨還有“為了馬里”行動黨(Mouvement pour le Mali)、復興愛國運動(Mouvement Patriotique pour le Renouveau)、全國民主創議大會黨(Le Congrès National d'Initiative Démocratique)、民族復興黨(Parti pour la Renaissance Nationale)、非洲民主獨立團結黨(Solidarité africaine de la Démocratie et l’Indépendance)、蘇丹聯盟-非洲民主聯盟(Union Soudanaise-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Africain)、馬里民主黨(Parti Démocratique Malien)、復興公約黨( Convention pour la Renaissance)等。
【重要人物】過渡總統阿西米·戈伊塔,1983年生。曾任馬中部軍區特種部隊獨立營總指揮。2020年9月任馬過渡副總統,2021年6月7日任現職。
【經 濟】系最不發達國家。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系非洲主要產棉國和產金國。近年馬里政府重點發展農業,加強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石油勘探和礦產開發。為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政府積極招商引資,興建水泥、汽車組裝、食品加工、制糖等一批新興企業,還大力推動礦產、油氣資源開發。目前馬國民經濟逐步恢復,但尚未達到危機前水平。世界銀行2020年發布的《世界營商環境報告》中,馬里營商便利指數在全球190個經濟體排名第148名。202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188.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33.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3.7%。
貨幣名稱: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Franc de la Communauté financière d’Afrique),簡稱非洲法郎(FCFA)。
匯率:1歐元≈656非洲法郎。
通貨膨脹率:10.1%。
(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資 源】 礦業是馬國家經濟支柱,占國民收入的25%。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資源及其儲量:黃金900噸,鐵礦石13.6億噸,鋁礬土12億噸,硅藻土6500萬噸,巖鹽5300萬噸,磷酸鹽1180萬噸,錳1500萬噸,鈾5200噸。系非洲第四大黃金出口國,黃金是馬里第一大出口產品,2022年黃金產量約72.2噸。馬里政府2022年黃金產業收入為7637億西非法郎(約13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5%。2022年8月,馬里政府批準成立馬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公司。森林面積110萬公頃,覆蓋率不到1%。水力資源豐富。目前有3個水電站,12個火力發電站,1個太陽能電站。
【工 業】工業薄弱。2020年,馬工業年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5%。馬全國共有工業企業489家,絕大多數為私營企業,主要部門有食品加工、出版印刷、紡織、建筑材料等。57%的企業位于首都巴馬科,17%位于塞古,50人以下的企業占86%,2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3.6%。
【農牧漁業】2020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3%。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8%。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0%。全國可耕地面積3000萬公頃,已耕地面積350萬公頃。主要經濟作物有:小米、玉米、稻谷、花生、棉花等。馬是非洲主要產棉國,每年棉花對國民經濟貢獻達850億—1230億非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棉花產業從業人口約450萬。2022年,馬里棉花產量39萬噸,棉總產量由非洲第一降至第三位。2020-2021年度糧食產量1040萬噸,其中水稻產量319萬噸,玉米產量380萬噸。
畜產品是馬在黃金、棉花之后第三大出口產品。畜牧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0%左右,2016年有牛1100多萬頭、羊3600多萬只。
漁業是馬國民經濟重要部門。馬全國約有7萬漁民,50萬漁業從業人員。2017年全國漁業量為12.8萬噸。
【服務業】 服務業主要由交通、通訊、商業和行政等部門構成。2020年,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2%。
【旅游業】 旅游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杰內古城、通布圖古城、多貢遺跡和加奧阿斯基亞王陵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巴馬科、古城通布圖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游季節為11月至次年1月。全國有109家旅行社、244家旅館飯店、3492間客房。2007年接待外國游客25萬人次,創匯1.75億美元。近年來,馬旅游業受北方安全形勢影響嚴重下滑。通布圖古城遭到伊斯蘭極端份子破壞,16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陵墓中有14座被毀,2012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瀕危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修復被毀陵墓。
【交通運輸】系內陸國家,國內運輸主要靠公路。進出口物資需經鄰國港口轉運。兩條國際公路干線經巴馬科通往科納克里和阿比讓,公路總長分別為1110公里和1115公里。
鐵路:僅有一條連接庫利克羅、巴馬科和達喀爾的國際窄軌鐵路,總長1287公里,馬里境內長641公里;以貨運為主,運行速度60公里/小時。
公路:總長8.9萬公里,其中瀝青路面3997公里;各型機動車約12萬輛,以摩托車和小型卡車為主。
水運:內河航線總長1.27萬公里;馬里航運公司負責內河航運的經營和管理,擁有各種船只數十艘。
空運:2005年2月,馬政府和加拿大阿加汗發展經濟和促進工業基金會合資成立馬里航空公司,以經營國內航線為主。目前,國際航線主要由法國航空公司和比利時航空公司經營。有5個城市擁有國際機場,巴馬科塞努國際機場可起降各種大型客貨飛機,2006年運送旅客53.36萬人次,該機場于2015年12月31日更名為莫迪博·凱塔國際機場。受馬北方危機和“3.22”政變影響,馬航自2012年6月11日起開始裁員,減少飛機數量,取消部分航線。12月,馬航宣布中止營業,并解聘公司核心員工。2020年7月,馬航獲準運營商業空運業務,計劃以巴馬科國際機場為基地,分階段實施國內、國際航線運營。
【財政金融】 近幾年來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西非法郎):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收入 |
21818 |
21552 |
21307 |
23045 |
支出 |
26046 |
28081 |
27483 |
29945 |
赤字 |
4228 |
6529 |
6176 |
6900 |
(上表數據為每年初的初始數據,僅供參考。資料來源:馬里經濟和財政部)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外匯儲備為8.76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對外貿易】實行貿易自由化政策,政府通過發放進出口意向書對貿易進行宏觀管理。現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21年對外貿易額估計為98.5億美元,其中進口約50.2億美元,出口約48.3億美元。主要出口黃金、棉花、活畜等;進口石油、食品和化工產品等。
【外國援助】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馬政府2018年獲得官方發展援助15.86億美元(貨幣單位下同)。主要捐助方為:歐盟2.23億,美國2.18億, 國際開發協會1.92億,法國1.01億,德國1.00億,加拿大0.90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0.89億,非洲發展基金0.68億等。2013年1月29日,由非盟、聯合國和西共體共同發起的馬里問題捐助方會議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為馬軍和“非馬團”募集到約4.5億美元的援助。5月15日,歐盟、法國與馬里一道在布魯塞爾舉辦了支持馬里發展高級別國際捐助方會議,為馬里募集到約32.5億歐元捐款。截至2014年5月,70%承諾已通過協議形式確認。2013年5月,馬里過渡政府與世界銀行簽署協議,世界銀行將向馬里3個項目提供總價值為660億非郎的資助。馬里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歐盟和比利時簽署協議,各國將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成立的一攬子基金為馬政府組織大選提供資金,總額達1500萬歐元,比利時將向該基金提供150萬歐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向馬提供1510萬美元援助,幫助馬滿足緊急財政需求。7月,法國向馬提供1500萬歐元和140億非郎援助,分別用于預算支持和重建馬北方地區基礎設施。9月,世界銀行向馬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用于支持馬經濟發展。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向馬提供300億非郎貸款。11月,世界銀行決定向馬提供8000萬美元貸款,用于巴馬科城市飲用水供給項目。2014年5月,日本宣布將向馬提供4000萬美元用于加強薩赫勒地區安全。2015年10月的馬里國際發展會議上,國際合作伙伴承諾2015至2017年間向馬提供約42.4億美元援助。2016年1至7月,馬共獲得各種形式援助1800億非郎。2018年3月,美國與馬簽訂協議,將出資286億西郎支持馬發展健康、教育事業和改善政府治理。同月,世界銀行與馬簽署1.128億美元貸款和援助協議,以支持薩赫勒地區農業灌溉項目、尼日爾河環境治理和馬畜牧業發展。2019年7月,馬里和世界銀行簽署四項融資協議。通過上述協議,世界銀行將向馬里提供總金額為2.48億美元融資,其中貸款約1.68億美元,無償援助約0.8億美元。該筆資金將用于馬里“經濟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框架(CREDD)”所確定的重點領域,具體包括優化電力部門、整治采礦行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加強氣候變化應對能力等四個方面。
【人民生活】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22年人類發展報告》,馬里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91個國家中名列第186位。2018年,馬里貧困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9.7%。醫療衛生條件落后,出生率為4.55%,死亡率為1.32%。2013年人均壽命55歲,青年占人口的65%。截至2007年,全國有70所醫院和826家市鎮醫療中心,醫護人員3849人,平均每10萬人擁有8名醫生,衛生開支占政府預算支出的10.82%。全國1.7%的成年人受感染。2006年,登記的固定和移動電話用戶共計159.54萬人,互聯網用戶7萬人。目前馬電力覆蓋率為24%,農村地區僅為13.8%。可飲用水覆蓋率為64%。
【軍 事】 實行義務兵、志愿兵和合同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武裝力量由陸軍、空軍、憲兵、警察、共和國衛隊和民兵組成,總兵力約1.5萬余人。其中陸軍 6900人,空軍400人,海軍50人,憲兵1800人,警察1000人,共和國衛隊2000人,民兵3000人。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馬里軍隊曾參加聯合國在安哥拉、海地、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的維和行動。現任軍隊總參謀長為烏馬爾·迪亞拉(Oumar·Diarra),2020年8月就職。
【文 化】 重視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鼓勵文學創作。官方文藝團體有國家歌舞團、民族樂團和話劇團等。文化設施集中在首都巴馬科,主要有伊斯蘭文化中心、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
【教 育】 沿用法國教育體制。由基礎、中等和職業技術以及高等教育三部分組成。2015年5月,世界銀行向馬提供200億西非法郎,旨在幫助馬政府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馬高校競爭力。2015—2016學年,新開設4所職業培訓學校。2017年教育預算占GDP的3.8%。2017年小學入學率為77%。2016年成年文盲率為66.9%。
【新聞出版】 全國發行報刊共47種,主要有:《發展報》,綜合性官方日報,發行量約1萬份;《回聲報》,非洲團結正義黨的周刊。另外還有《獨立人報》、《晨報》、《巴馬科晚報》和《共和國人報》等。
馬里新聞和廣告社為官方通訊社,創建于1961年。每周發行1期《新聞周刊》,刊登國內外新聞。有近百名記者。
馬里廣播電臺是官方電臺,始建于1957年,播音覆蓋面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用法語、班巴拉語、頗爾語和桑海語等9種語言對內廣播;用法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對外廣播。每天播音累計115小時。另外還有200余家私營電臺。
馬里電視臺是唯一官方電視臺,創建于1984年,全國建有59個轉播站。每天播放12個小時的節目。
馬里出版印刷社原為馬唯一國營出版社,始建于1972年,日常業務以出版小說、兒童讀物和學校課本為主,現已私有化。
【對外關系】 奉行獨立、和平、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愿與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進步的國家建立友好關系,主張尊重國家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地區沖突。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努力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推動非洲團結、一體化進程和地區合作。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努力尋求國際援助。馬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主張維護不結盟運動,使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呼吁建立國際新秩序,主張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債權國和債務國共同分擔責任,尋求解決債務問題的有效辦法。積極參加中、西非地區維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