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的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簡稱臺灣“總統府”)可以說是游客在臺北最想去看的建筑物之一。不僅僅因為那里是臺灣地區最高權力的中心,同時也因為它還是一座歷史古跡建筑。而對于中國大陸游客來說,臺灣“總統府”似乎又有著另一層含義,也正因為如此,臺灣“總統府”顯得多少有些神秘。
臺灣“總統府”這棟建筑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于1906年至1907年決定修建的,工程于1919年完成,當時是作為“總督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這棟建筑曾遭到轟炸而嚴重損毀。在日軍撤離臺灣后,1946年,該建筑重建完成。又因當時恰為蔣介石六十歲壽辰,于是便將重建后的“總督府”改稱為“介壽館”。在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失敗并遷至臺灣后,便將此處設為“總統府”,但名字并未改變。直到2006年3月25日,陳水扁當局取消了“介壽館”的稱呼,更換為“總統府”。
臺灣“總統府”座西向東,正大門面對著凱達格蘭大道,然后連接二條放射性的軸向大道:信義路和仁愛路。當初的設計者為了展現大樓莊嚴宏偉的磅薄氣勢,也表示未來臺北都市由西向東發展的潛在優勢。但是也有不少臺灣民眾說,該建筑大門正沖馬路,風水不好,所以臺灣的運氣才會不好。
盡管臺灣“總統府”是臺灣最高權力中心,但是作為一棟古跡,臺灣當局依法對它進行開放。非假日時間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游客只需登記證件,就可以參觀總統府的一樓,但只有在一個地方可以拍照,其它地方都不能拍。而假日期間開放則是有選擇性的,在這些選擇性的假日中,游客則有機會從臺灣“總統府”正門進去,參觀一樓和三樓,全程可以拍照。
如是在平時,需要提醒游客的是,臺灣“總統府”正面是不讓拍照的。參觀時隨身東西必須寄存,當然更不能帶相機進去拍照。畢竟,這棟建筑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