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速覽
剛果共和國衛生和人口部于2023年7月17日宣布發生了可能由傷寒、志賀氏菌病和霍亂導致的疑似胃腸炎疫情。
自2023年6月28日報告首例病例以來,截至2023年8月29日,共報告了2389例疑似病例,包括52例死亡(總病死率為2.2%)。
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進行的分析確定了83例志賀氏菌病例、22例傷寒沙門氏菌病例和21例霍亂弧菌病例,但未檢測菌株的產毒性。
該國西部尼亞里省首府多利西市是本次疫情中心。
在世衛組織的支持下,剛果共和國衛生和人口部啟動了多部門協調機制,加強了監測、實驗室和臨床治療能力,并開展了消毒和風險溝通活動。衛生和人口部還牽頭開展了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
世衛組織評估該疫情造成的風險在國家級為高風險,在區域級為中等風險,在全球級為低風險。
疫情描述
2023年7月14日,剛果共和國衛生和人口部報告了1384例病例,其主要癥狀是發熱(39°C和40°C)、頭痛、腹痛、腹瀉、嘔吐和疲倦。
2023年7月17日,衛生和人口部正式宣布發生了可能由傷寒、志賀氏菌病和霍亂導致的疑似胃腸炎疫情。
2023年6月28日報告了首例病例。自那時以來,截至2023年8月29日,共報告了2389例疑似病例,包括52例死亡(總病死率為2.2%)。疑似傷寒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0.2%(n=1200),其次是志賀氏菌病(46.9%;n=1120)和霍亂(2.9%;n=69)。
88例(3.7%)疑似病例因腸穿孔而接受了緊急手術。腸穿孔是已知在不治療傷寒情況下出現的并發癥。
多利西市是尼亞里省的首府,人口超過11萬。該市是本次疫情的中心,共報告了2178例疑似病例(占所有病例的91.2%)和33例死亡(病死率為1.5%)。
圖1.2023年6月28日至8月29日尼亞里省多利斯市按報告日期分列的傷寒、志賀氏菌病和霍亂疑似病例分布情況(n=2178)。
自本次疫情開始以來,多利西市衛生設施承受重壓,在7月至8月期間收治了600多例疑似病例。但自9月以來,入院患者人數有所減少。
剛果共和國其他五個省(布恩扎、布拉柴維爾、庫伊盧、黑角和普爾省)也報告了疑似病例。
在有年齡和性別信息的2071例病例(86.7%)中,51.6%(n=1068)為女性,11-20歲年齡組受影響最大(n=674;32.5%),其次是0-10歲年齡組(n=506;24.4%)和21-30歲年齡組(n=403;19.4%)。
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的現有檢測和分離結果如下(檢測樣本量不明):
- 83例志賀氏菌確診病例(福氏志賀氏菌和痢疾)。5至30歲患者是受影響最大的年齡組,占實驗室確診志賀氏菌病例的64%(53/83)。
- 傷寒沙門氏菌確診病例22例。5至30歲患者是受影響最大的年齡組,占實驗室確診傷寒病例的59%(13/22)。
- 霍亂弧菌確診病例21例,包括11例志賀氏菌合并感染,1例傷寒沙門氏菌合并感染。血清分型結果顯示,在進行血清分型的9個樣本中,有8個樣本的血清型為O1稻葉型。鑒于該國長時間并無霍亂疫情報告(上一次報告疫情發生在2016年),而且本次疫情與其他霍亂疫情(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喀麥隆的疫情)并無流行病學聯系,仍需對菌株進行產毒性檢測,以便根據世衛組織和全球霍亂控制專題小組所規定的標準確定霍亂病因。5至30歲年齡組受影響最大,占實驗室確診病例的76%(16/21)。
對所分析的78份糞便樣本進行的抗菌譜檢測結果表明,幾種已報告的志賀氏菌和沙門氏菌分離株對碳青霉烯類、第三代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耐藥性和/或敏感性減弱。據報大多數傷寒沙門氏菌分離株對環丙沙星敏感(按病原體和藥物劃分的抗菌譜檢測結果數量不明)。
該病的流行病學情況
霍亂是一種急性腸道感染,由攝入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中的霍亂弧菌引起。霍亂主要與無法充分獲得安全的飲用水和環境衛生設施不足有關。這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疾病,可引起嚴重的急性水樣腹瀉,導致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并可迅速傳播。傳播取決于暴露頻率、暴露人群和環境。霍亂感染兒童和成人,如果不治療可能會致命。潛伏期為攝入受到污染的食物或水后12小時至5天。大多數人感染霍亂弧菌后無任何癥狀,但在感染后1-10天內,細菌會出現在患者的糞便中并被排泄到周圍環境中,有可能感染他人。在有癥狀的病人中,多數會出現輕度或中度癥狀,而少部分病人會出現急性水樣腹瀉和嘔吐,并伴有嚴重脫水。霍亂是一種易于治療的疾病。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及時服用口服補液溶液成功治愈。
數十年抗擊霍亂工作取得進展,但自2021年以來,多個國家霍亂病例數激增。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5日,至少有28個國家報告了霍亂病例,而2022年同期有16個報告國。世衛組織非洲區域受影響最嚴重,自2023年初以來有16個國家報告了霍亂病例。從1997年到2016年,剛果共報告了6起霍亂疫情,最后一次發生在姆普亞高原省,有18例病例,包括3例死亡(病死率為16.7%)。
志賀氏菌病是由四種志賀氏菌(Shigella sonnei、S. flexneri、S. boydii 和S. dysenteriae)中的一種引起的胃腸道感染。它存在于感染者的腸道中,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例如通過蒼蠅)感染者的糞便、污染物、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傳播。持續的性傳播是志賀氏菌病流行的一大特征。人類是唯一已知的宿主,感染者在腹瀉后,其糞便可連續數周排泄細菌。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抑制感染狀態。無癥狀攜帶者也可傳播該病。建議使用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和阿奇霉素治療有基礎疾病的較嚴重病例或限制該病傳播。
傷寒是一種由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可危及生命的感染。通常情況下,該病通過受到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一旦攝入傷寒沙門氏菌,它們就會繁殖并擴散到血液中。癥狀包括久熱不退、疲勞、頭痛、惡心、腹痛、便秘或腹瀉。有些病人可能出現皮疹。嚴重病例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如腸穿孔,甚至死亡。可用抗生素治療患者,然而對不同類型抗生素的日益加重的耐藥性加大了治療難度。自2017年12月以來,兩種傷寒結合疫苗已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目前正逐漸將其納入傷寒流行國家的兒童免疫規劃。
- 世衛組織支持該國衛生和人口部對這三重疫情進行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妥善定性,特別是查明腸穿孔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情況。
- 已制定了針對志賀氏菌病疫情、傷寒和霍亂的國家綜合應對計劃。
- 衛生和人口部在全國以及尼亞里省、庫伊盧省和布恩扎省啟動了多部門協調機制。
- 世衛組織正協助衛生和人口部加強監測,促進衛生保健機構和社區積極尋找疑似病例。還在多利西市部署了一個移動實驗室。
- 開展環境監測,包括檢測水質和凈化受影響的水源。
- 在多利西市進一步開展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加強家訪,包括宣講如何改善個人衛生。
- 衛生和人口部加強了臨床醫療能力,部署了更多外科醫生對穿孔患者進行手術,并根據抗生素敏感性模式制定了治療計劃。
沒有前些年的流行病學基線數據,但兩個月內報告的疑似傷寒和志賀氏菌疑似病例和死亡人數眾多,導致衛生設施不堪重負,并且據報大量患者因腸穿孔而接受手術治療,這些現象很不尋常。
剛果共和國此前報告了零星霍亂疫情,但目前最嚴重疫區多利西市以前沒有記錄過這樣規模的霍亂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喀麥隆等鄰國目前有霍亂疫情,但尚未發現它們與剛果共和國霍亂疫情存在流行病學聯系。到目前為止,尚無此次霍亂疫情傳播到其他國家的報告。
據世衛組織評估,國家級風險很高。做出這一評估結論的理由是:疫情變化迅猛,本次疫情呈現高發病率和死亡率,衛生保健系統承受壓力,醫療機構面臨感染高風險,多利西市獲得安全飲用水的機會有限,用水和衛生基礎設施薄弱,個人不良衛生習慣,以及在快速檢測、確認和管理疑似病例方面存在局限因素等。實驗室確診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信息有限,這為制訂有效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增添了難度。區域和全球風險水平分別被定為中等和較低。
這次疫情凸顯了公共衛生措施在發現、預防和控制耐藥病原體在一國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傳播的重要性。本次疫情涉及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因此應特別注意可能存在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這兩種酶可以在物種之間水平傳播,從而加大治療難度。此外,據報傷寒沙門氏菌分離株對環丙沙星敏感,但所報告的對萘啶酸的耐藥性可能表明該分離株對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敏感性較低。
傷寒沙門氏菌中出現的耐藥性確實會使治療復雜化。傷寒在衛生條件差和缺乏安全飲用水的地方仍然很常見。最重要的主要建議是,應獲得安全用水和適當的衛生設施,食品從業人員應注意衛生,另外,應提供傷寒疫苗接種服務。世衛組織建議接種傷寒疫苗應對已確定的傷寒疫情,并建議前往傷寒流行區的旅行者考慮接種疫苗。此外,鑒于傷寒結合疫苗(TCV)良好的免疫特性,在該疫苗已獲得許可的地方,世衛組織建議將其作為現有傷寒疫苗中的首選疫苗。除接種傷寒疫苗外,還應采取其他控制傷寒措施。此外,鑒于傷寒沙門氏菌能夠迅速獲得新的耐藥機制,世衛組織建議進一步監測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監測已知的耐藥性,發現新的和正在出現的耐藥性,控制其傳播,并及時在本地和國際上分享監測數據。
關于監測工作,及時發現和報告血性腹瀉病例是監測地方性志賀氏菌病和控制流行性志賀氏菌病的重要的第一步。應進行實驗室監測,分離和識別志賀氏菌,并進行藥敏試驗。鼓勵締約國參照世衛組織關于食源性疾病監測和應對的指導文件。
世衛組織建議改善清潔水和衛生設施的獲取機會,以防霍亂傳播。建議加強監測,特別是在社區級加強監測。應在受疫情影響地區實施適當的病例管理,包括通過在社區建立霍亂治療中心和口服補液點來改善獲得治療的機會,降低死亡率。應在改良水及環衛設施的同時提供口服霍亂疫苗,以控制霍亂疫情并在已知存在霍亂高風險的地區開展防病工作。有必要確保各國做好準備,以迅速發現和應對任何霍亂疫情,并降低向新地區傳播的風險。
世衛組織建議密切監測衛生機構感染防控、用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廢物管理和食品安全措施,并彌補所發現的缺陷。衛生機構應針對所有急性發作的胃腸癥狀患者,特別是尿失禁患者,采取預防接觸措施,包括隔離病例。應努力避免集體隔離不同種類胃腸道感染的患者。衛生機構應密切監測因其他原因住院治療的患者在住院48小時后出現胃腸感染癥狀的情況。如出現此種情況,即表明可能存在院內感染問題。
根據有關這一事件的現有信息,世衛組織建議不要實施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