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東帝汶(2025-07-24)

2025-07-25 11:44 作者:世界衛生組織

疾病暴發新聞

狂犬病 - 東帝汶

24 七月 2025

­

形勢概覽

2025年5月17日,東帝汶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報告了埃爾梅拉市的一例致命人類狂犬病病例。2025 年 5 月至 6 月中旬期間,東帝汶在博博納羅市 (n=2)、埃爾梅拉市 (n=1) 和奧庫塞市 (n=1) 確認了 4 例人類狂犬病死亡。所有病例都涉及在癥狀出現前幾個月暴露于狗咬傷的個體,并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RT-PCR) 檢測確認了狂犬病病毒。自 2024 年 3 月以來,共報告了 106 起動物狂犬病病例(主要是狗),并發生了 1400 多起狗咬傷或抓傷事件,共有 6 人死亡。獲得和完成暴露后預防的機會仍然有限。狂犬病傳播到埃爾梅拉等非邊境地區,表明公共衛生問題日益嚴重。 公共衛生應對措施正在進行中,包括為狗接種疫苗、風險溝通、對醫護人員進行暴露后預防 (PEP) 和病例管理培訓、主動監測以及確保狂犬病疫苗和人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供應。 根據目前現有的信息,世衛組織評估這一事件構成的風險在國家層面為高,在區域層面為中等,在全球層面為低。

情況描述

截至2025年6月17日,東帝汶2025年共確認4例人類狂犬病死亡。這些病例發生在博博納羅 (n=2)、埃爾梅拉 (n=1) 和奧庫斯 (n=1) 等市。

2025年5月17日,東帝汶衛生部(衛生部)確認了埃爾梅拉市一名成年男性的狂犬病死亡病例。該人于 2025 年 3 月被狗咬傷,并出現了恐懼水、畏光、攻擊性、抽搐和幻覺等癥狀。5月15日,該人尋求醫療護理并被轉移到一家國立醫院。同一天,東帝汶國家衛生實驗室(NHL)使用死前采集的唾液樣本進行RT-PCR檢測,證實了狂犬病感染。

2025年5月30日,Oecusse 市的一名成年男性確診了第二例狂犬病死亡病例。該人于 2024 年 6 月被狗咬傷,并出現了恐懼水和畏光等癥狀。該患者于 2025 年 5 月 27 日到一家地區醫院就診。5 月 29 日,NHL 的 RT-PCR 檢測證實了狂犬病感染。

2025年6月13日,第三例死亡病例被確認為博博納羅市的一名成年男性。該人在癥狀出現前大約 2-3 個月被狗咬傷,并出現了恐懼癥和吞咽困難等癥狀。6月12日,該人尋求醫療護理,并被轉移到帝力的一家國立醫院。死前采集的唾液樣本在 NHL 的 RT-PCR 檢測出狂犬病呈陽性。

2025年6月17日,博博納羅市的一名女童確診了第四例死亡病例。該兒童在癥狀出現前大約兩個月被狗咬傷,并出現了恐水、失眠、幻覺、多動、吞咽困難和抽搐等癥狀。6月12日,孩子被送往醫院。6 月 13 日,NHL 的唾液樣本通過 RT-PCR 檢測出狂犬病呈陽性。2025年6月14日,孩子被轉移到一家國立醫院。

在此之前,2024年又報告了兩例致命的人類狂犬病病例,使自2024年該疾病出現以來確診的人類狂犬病死亡總數達到6例。

2024 年 3 月,Oecusse 市報告了首例狂犬病動物確診病例(狗)。截至2025年6月1日,東帝汶共確診106例動物狂犬病病例。其中,103 例 (97%) 是狗,2 例是山羊(在 Bobonaro 和 Oecusse),1 例是豬(在 Bobonaro)。

Oecusse 市是東帝汶的一個飛地,位于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 (NTT) 內,狂犬病流行,經常報告人類病例。2024 年報告的兩起致命人類狂犬病病例都發生在 Oecusse。然而,2025 年,與印度尼西亞不接壤的內陸城市埃爾梅拉報告了一例人類病例。這表明狂犬病可能正在傳播到邊境地區以外,凸顯了擴大監測、監測受感染犬只的活動、暴露后預防 (PEP)、狗疫苗接種、教育和提高認識的必要性,并解決該國內陸地區未被發現的傳播風險。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6 月 15 日期間,東帝汶共報告了 1445 起狗抓傷和咬傷事件。其中,41%被列為世衛組織III類暴露。只有 18% 的 III 類暴露者接受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盡管 66% 的咬傷受害者開始了 PEP,但大多數人沒有完成整個課程。

流行病學

狂犬病是一種可通過疫苗預防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出現臨床癥狀,狂犬病幾乎是100%致命的。在高達 99% 的病例中,家犬是狂犬病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原因。然而,狂犬病可以影響家畜和野生動物。它通過唾液傳播給人和動物,通常通過咬傷、抓傷或直接接觸粘膜(例如眼睛、嘴巴或開放性傷口)。5 至 14 歲的兒童經常成為受害者。從未記錄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然而,它已經從受感染的器官/組織供體到移植受者發生。

狂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 2-3 個月,但可能從 1 周到 1 年不等,具體取決于病毒進入位置和病毒載量等因素。狂犬病的最初癥狀包括一般體征,如發燒、疼痛以及傷口部位異常或不明原因的刺痛、刺痛或燒灼感。當病毒移動到中樞神經系統時,大腦和脊髓會出現進行性和致命的炎癥。人類的臨床狂犬病是可以控制的,但很少能治愈,而且并非沒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狂犬病死亡主要發生在那些無法立即獲得有效PEP的人身上。根據抗狂犬病聯盟論壇(由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數據,全球每九分鐘就有一人死于狂犬病。其中幾乎一半是兒童。

通過向個人接種一系列疫苗作為暴露前預防 (PrEP),可以保護人們免受狂犬病的侵害。暴露后,個體仍需要接種暴露后加強疫苗,盡管與暴露后預防 (PEP) 相比,接種方案縮短。PEP 是對狂犬病暴露的應急反應。這可以防止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這總是會導致死亡。

目前的診斷工具不適合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檢測狂犬病感染。除非存在狂犬病特異性恐水或恐空體征,或者有與疑似或確診狂犬病動物的可靠接觸史,否則臨床診斷很困難。人類狂犬病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和死后通過各種診斷技術來確診,這些技術可以檢測受感染組織(大腦、皮膚或唾液)中的整個病毒、病毒抗原或核酸。

公共衛生應對措施

東帝汶衛生部已采取以下公共衛生應對行動:

  • 6月1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提高社區意識,建議市民為狗只接種疫苗,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觀察狗只行為是否有任何變化,報告狗咬傷事件以便立即治療和接種狂犬病疫苗。最近,在澳大利亞政府和公共衛生傳播專家的支持下,為東帝汶制定了專門的狂犬病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戰略。農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業部(MALFF)、衛生部和衛生組織聯合開發了幾種RCCE材料,包括傳單(成人和兒童)、雜志專題、動畫視頻、播客錄音和以著名和受人尊敬的東帝汶影響者為主角的社交媒體內容,以提高全國對狂犬病的認識。
  • 在世衛組織國家辦事處(世界衛生組織)學校衛生協調中心的支持下,向高風險地區的學童分發了狂犬病手冊。
  • 東帝汶政府恢復了狂犬病問題國家工作隊,并采取了“同一健康”辦法,讓衛生部、MALFF 和其他利益攸關方參與,共同規劃和應對狂犬病。將發起全國狂犬病預防運動,增加狂犬病疫苗的供應,并加強人類和動物健康監測,包括為狗接種疫苗。
  • PEP,包括傷口清洗、抗狂犬病疫苗和用于被動免疫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RIG) 目前可在政府衛生機構中使用。然而,隨著狗咬傷案件不斷發生并蔓延到鄰近城市,迫切需要額外的庫存請求。
  • 在世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澳大利亞援助組織的支持下制定了《東帝汶消除狂犬病國家戰略計劃》。

世衛組織風險評估

狂犬病是一種疫苗可預防、被忽視的人畜共患疾病,由溶菌病毒屬的嗜神經性病毒引起,可傳染給所有哺乳動物。食肉目手足翅目種群被認為是主要宿主,并且根據同一目,是人類接觸狂犬病病毒的最常見來源。在高達 99% 的人類狂犬病病例中,家犬(寵物和流浪狗)是狂犬病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原因。狂犬病的傳播是通過唾液傳播的,通常是通過咬傷和非咬傷(在開放的皮膚/粘膜上抓撓或舔舐)。狂犬病病毒不會通過完整的皮膚傳播。

暴露后預防是對狂犬病暴露的緊急反應,包括用水和肥皂廣泛清洗至少 15 分鐘,并在疑似暴露后盡快對傷口進行局部治療;符合世衛組織標準的有效狂犬病疫苗;如果符合條件,在傷口中施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單克隆抗體。

世衛組織評估該事件構成的風險在國家層面為高,在區域層面為中等,在全球層面為低風險,原因如下:

  1. 該國此前被列為“無狂犬病”,并于 2024 年報告了首例病例。2025年,多個城市在短時間內報告了幾例致命的人類狂犬病病例。
  2. 因此,社區和醫護人員對狂犬病的經驗和認識可能有限。總體而言,衛生工作者對狂犬病病例管理以及狗咬傷和抓傷病例管理的了解有限。
  3. 2024年,印度尼西亞NTT省的狗疫苗接種覆蓋率僅為5.5%,2022年印度尼西亞的狗疫苗接種覆蓋率為24%,而需要70%的覆蓋率作為主要技術控制措施。迄今為止,東帝汶的疫苗接種工作主要集中在高風險城市;然而,由于資源有限,將這些努力擴展到其他領域仍然具有挑戰性。
  4. 東帝汶有大量流浪狗和未接種疫苗的狗,包括與印度尼西亞接壤的地區。
  5. 以前,政府衛生設施中沒有人類狂犬病疫苗庫存。世衛組織東帝汶國家辦事處采購了6000劑狂犬病疫苗和1000瓶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將其分發給衛生設施。
  6. 由于多種原因,并非所有被疑似狂犬病動物(主要是狗)咬傷的人都能接受充分和及時的 PEP。
  7. 印度尼西亞的 NTT 省與東帝汶接壤,由于陸地邊界的地形和范圍,限制動物(尤其是未接種疫苗的狗)跨越這些邊界的控制措施具有挑戰性。
  8. 在內陸非邊境地區埃爾梅拉市確認了一例人類狂犬病病例,這表明東帝汶境內可能存在更廣泛的地理傳播,并表明在以前已知的高風險地區之外,監測和疫苗接種覆蓋率也存在差距。

世衛組織的建議

盡管一種高效的動物疫苗已經問世了一個多世紀,但狂犬病在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和非洲)仍然處于動物園內流行病狀態。狂犬病被列入世衛組織2021-2030年全球控制被忽視的熱帶病路線圖,該路線圖為消除目標疾病設定了區域漸進目標。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它需要國家、區域和全球各級的密切跨部門協調。實施有效的狂犬病消除計劃的關鍵是與當地社區合作,從小處著手,通過刺激計劃促進長期投資,確保政府的所有權,展示成功和成本效益,并迅速擴大規模。

如果這一目標得到優先考慮并得到財政和政治支持,消除狂犬病是可行且可以實現的。

風險溝通及社區參與

通過讓社區參與進來和賦予人們權力,提高對狂犬病的認識是應對狂犬病的基石。RCCE 活動應包括了解如何預防動物狂犬病、何時懷疑狂犬病以及在接觸狂犬病時該怎么做。個人應用肥皂和大量水充分清洗任何傷口 15 分鐘,作為一項關鍵的重要急救措施,并在接觸狂犬病動物時盡早尋求治療。

對兒童和成人進行狗行為和預防咬傷的教育是狂犬病疫苗接種計劃的重要延伸,可以降低人類狂犬病的發病率和治療狗咬傷的經濟負擔。

人員免疫接種

非常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用于在疑似接觸狂犬病后為人們接種疫苗(暴露后預防)。適當的傷口管理和及時獲得有質量保證的 PEP 幾乎 100% 有效地預防人類狂犬病死亡。

建議從事某些高風險職業的人(例如處理活狂犬病和狂犬病相關病毒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其專業或個人活動可能導致直接接觸蝙蝠或其他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哺乳動物的人(例如動物疾病控制人員和野生動物護林員)進行暴露前預防 (PrEP)。PrEP 也可能適用于戶外旅行者和生活在偏遠、狂犬病高度流行地區的人,這些地區在當地獲得狂犬病生物制劑的機會有限。暴露于 PrEP 的個體仍需要加強疫苗接種;然而,適用簡化方案,并且不需要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RIG)。

PEP 的暴露風險和指征

根據暴露的嚴重程度,建議按如下方式進行完整的 PEP 課程:

狂犬病

來源: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rabies

大規模狗疫苗接種

由于狗是超過 95% 的人類狂犬病病例的來源,因此控制和消除狗的狂犬病可以從源頭上預防狂犬病。為狗(包括幼犬)接種疫苗是預防人類狂犬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并減少了對 PEP 的需求。大規模為狗接種高質量和安全的疫苗,目標是在流行地區連續幾年覆蓋 70%,從而阻斷狂犬病病毒 (RABV) 在其動物源頭的傳播并挽救人類生命。

此活動不干擾旅行和貿易。旅行者在前往被認為風險較高的地區(例如與印度尼西亞接壤的邊境地區)時,必須了解感染狂犬病的風險。

更多信息

 

附件:
責編:小朱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