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份以來,廣東省進入登革熱疫情高發期,蚊媒密度持續升高, 8月17日南山區出現深圳市首例確診登革熱本地感染病例。為了控制登革熱疫情的風險,嚴防疫情發生、擴散,2016年8月23日上午,鹽田區召開2016年登革熱防控工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會議匯報了鹽田區應對登革熱疫情的防控情況,并對下一步防控工作進行了部署。副區長熊瑛參加了會議。
據通報,截至8月22日,本年廣東省13個地市共報告122例登革熱病例。其中,本地病例41例,分別為廣州27例、佛山10例、東莞3例、深圳1例。深圳市確診的17例登革熱病例中,1例為登革熱本地病例(南山區),16例為輸入性病例,無重癥及死亡病例。16例輸入病例分布在南山5例、寶安和福田(各4例)、龍崗3例。
據了解,“布雷圖指數”是評價一個地區伊蚊密度的指標。“布雷圖指數”在5以下,則屬于安全范圍;如果該指數高于20,則意味著一旦有外部病例輸入,就可能在該地區造成登革熱的流行。2016年1-8月,鹽田區的布雷圖指數波動在1.63-8.50,高峰出現在在7月下旬達到8.50。誘蚊誘卵器指數波動在0.36-26.06,高峰同樣出現在7月達到26.06。鹽田區的疫情狀況主要與夏季高溫以及降雨后形成多處積水有關。
按照廣東省衛計委、省愛衛辦關于登革熱疫情發展不同階段設立的6個應急響應級別(粵衛辦[2015]20號),目前,鹽田區屬于VI級事件,處于“尚未發生疫情,但具有發生疫情風險的階段”,建議“以控制媒介密度,防止疫情發生”為目標。針對以上情況,會議通報了登革熱疫情的防控情況,并對下一步防控工作進行了部署。區疾控中心負責人表示,針對7-9月多雨天氣,孳生地類型復雜等存在的疫情防控重點難點問題,將采取部門聯防聯控、加強蚊媒監測健康教育宣傳等措施,集中資源,重點攻關,科學防蚊滅蚊,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區愛衛辦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開展以滅蚊為重點的轄區內衛生整治工作,對公共場所進行全面消殺,對非公共場所可能發生的單位進行及時消失。強化疫情監測,做好隔離工作。
“登革熱經伊蚊叮咬傳播,一旦發生疫情,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熊瑛在會上表示,各部門、各街道要切實提高對登革熱防控重要性的認識,克服麻痹和懈怠思想,切實加強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好專業機構及專家的作用,持續深入開展以滅蚊為主的愛國衛生運動,加大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加強督導,發揮聯防聯控機制作用,把登革熱防控工作作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