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夏來臨,加上多雨潮濕,蚊子無處不在。被蚊蟲叮咬,除了瘙癢之外,更為嚴重的是,可能會患上登革熱。為此,市中心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張志軍近日提醒市民,登革熱防控的關鍵在于清除積水,驅蚊滅蚊,從源頭截斷傳播。
張志軍介紹,登革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庫蚊(黑蚊子)不傳播,但不會由病人直接傳染給其他人。簡單地講,伊蚊叮咬登革熱病人或隱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體內大量復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從而導致登革熱的廣泛傳播。
“由于是蚊子傳播病毒,因而此病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在廣東,5~11月為高發期。”張志軍說。
張志軍說,在登革熱高發期間,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游,或者有被花斑蚊叮咬的經歷,就有可能會患上登革熱。登革熱的潛伏期為被蚊子叮咬后3~15天,平均為5~6天。
一旦出現以下癥狀,應該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或通過蚊子傳染給家人。
1.頭痛發熱:急性起病,畏寒、迅速發熱 (24~36小時內達39~40℃),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及疲乏、惡心、嘔吐等癥狀
2.皮下出血:面、頸、胸部潮紅(皮下充血或出血)、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
3.皮疹:病程第5~7日出現多樣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多有癢感,持續3~5天。
目前,對登革熱無特效療法,也無有效疫苗可以預防。因此,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同時,出現疑似癥狀后及時就醫。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之后,有一部分被叮咬的人是隱性感染,也就是不發病,沒癥狀;還有一部分表現輕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這些是輕型登革熱,通常預后良好。死亡病例絕大多數屬于重型登革熱,主要死因是中樞性呼吸衰竭。
相關鏈接
怎樣預防登革熱?
“傳播登革熱的蚊子——— 花斑蚊喜歡滋生在有積水容器中,因而清除積水可控制蚊子生長與繁殖,預防登革熱。”張志軍說,具體可做到以下幾點: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可積水的容器,如放在戶外、陽臺、天臺處不用的花盆、缸罐等。
2.種養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等)應每隔3~5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水生植物,如要種養則改為用泥、沙種養。保持花盆托盤不積水,如有積水應隨時清干。
3.及時清除溝渠、天臺等積水,填塞竹節、樹洞,對于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可以投放殺滅蚊蟲的藥劑。
4.家庭應安裝蚊帳、紗門、紗窗等;適時使用蚊香、電子驅蚊器、電蚊拍、防蚊燈等裝備,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
5.外出旅行時宜穿長袖衫及長褲,并于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噴涂蚊蟲驅避藥物。避免在樹陰、草叢等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過久。旅行結束后半個月內如出現發熱,應盡早就醫治療,并向醫生說明旅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