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傳染病防治知識

2017-10-12 09:25 作者: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文章圖片

    一、 登革熱防治知識

  (一)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流行季節為夏秋季(每年5-10月份),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容易出現暴發流行,目前我國暫無疫苗和藥物可以預防。

  (二)登革熱的傳染源是什么?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人的伊蚊受染。在城市型疫區,病毒在人-伊蚊間循環;在東南亞和西非的叢林型疫區,病毒可在非人靈長類-蚊間循環。

  (三)登革熱的傳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白紋伊蚊在國內分布廣泛,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雷州半島、廣西沿海和海南省等地。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且維持終生;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可將病毒傳播給人。

  (四)哪些人容易感染登革熱?

  人群不分年齡、性別均對登革熱病毒感染較敏感,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國內為廣東、云南、福建、臺灣等;國外為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國)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熱的高危人群。一種血清型感染后可獲得終生同型免疫,但對其它型感染只有短期的保護,并可能導致異型病毒感染病情加重。

  (五)登革熱有何流行特點?

  一是地方性,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均可發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時間之后,可逐漸向周圍的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的發病率高于農村。

  二是季節性,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相關。在氣溫高而潮濕的熱帶地區,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廣東、廣西為5~10月,海南省3~10月。山東省主要為輸入性散發病例,6-8月居多。

  三是突然性,流行多突然發生,不少國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發生流行。

  四是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本病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六)登革熱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15天,多數5~8天。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關節痛,并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發病后3-6天有皮疹出現,嚴重者會出現皮膚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嘔血、黑便、腦出血等,病情嚴重惡化可造成死亡。

  (七)如何預防登革熱?

  滅蚊、清除蚊蟲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預防登革熱傳播的關鍵,居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如放在戶外、陽臺、天臺閑置廢棄的花盆、缸罐、輪胎、可積水容器等。

  2、室內種養的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等)應每隔5-7天洗瓶換水、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應避免種養水生植物,如必須種養則改為用泥、沙種養。

  3、保持室內外花盆托盤無積水,如有積水應隨時清理干凈。

  4、大力整治室外環境衛生,疏通下水道,鏟除雜草,及時清除各種無用積水如溝渠、天臺等地面積水,填塞竹節樹洞等。

  5、午睡或晚上休息應掛蚊帳,到公園、街邊等露天場所活動應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淺色長衫長褲,身體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產品,防止蚊蟲叮咬。

  一旦有發熱、疼痛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以免傳染給別人。

  二、流行性乙型腦炎防治知識

  (一)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俗稱“大腦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腦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體內感染了乙腦病毒,當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時,病毒經皮膚毛細血管或淋巴管至外周血細胞進行繁殖,達到一定程度后即侵入血循環,造成病毒血癥,并侵入血管內膜及各靶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肝、心、肺、腎等,引起全身性病變。嚴重乙腦患者病死率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嚴重的后遺癥,如偏癱、面癱、肢體痙攣、視力障礙、癡呆失語等。

  (二)什么季節容易發生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腦多發生在蚊子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個月是高發時間。依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地乙腦的流行季節也略有不同,如華南地區的流行高峰在6~7月,華北地區為7~8月,東北地區則為8~9月。我省近年來發病高峰多在8月下旬后,因為這個時間蚊子感染力強,加上雨量適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氣悶熱也使得晚間人們喜歡在戶外乘涼,被蚊子叮咬的機會增加。

  (三)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腦炎?

  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這種病毒,但多數人表現為隱性感染,即便感染了乙腦病毒,但沒有什么臨床表現;反復多次隱性感染后可以獲得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種乙腦疫苗的兒童,以及從乙腦非疫區到疫區的人較易得乙腦。

  (四)流行性乙型腦炎有哪些癥狀?

  乙型腦炎患者多數發病較急,首先出現發熱,體溫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頭痛,有的會出現惡心、嘔吐以及全身不適癥狀;嬰幼兒可以有驚跳和嗜睡等癥狀。大約經過1~3天后,體溫上升,病情加重,發熱可達40℃以上。除高熱外,患者還可以表現為意識障礙、抽搐;嬰兒囟門隆起,嚴重時發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個月以上癥狀不消失,會留有后遺癥。如果發病早期治療及時,可以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因此出現癥狀應該及時到醫院就治。

  (六)怎樣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是滅蚊、防蚊。要消滅蚊蟲,注意殺滅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門窗用紗門、紗窗,睡眠時用蚊帳防護等。

  二是做好愛國衛生工作。消滅蚊蟲孳生地,加強對豬、馬等牲畜衛生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環境衛生,降低動物帶病毒率,從而保護易感人群。

  三是預防接種。及時注射乙腦疫苗,提高適齡兒童乙腦疫苗全程接種率,對高危人群開展疫苗查漏補種,提高易感者免疫力,是預防乙腦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是強身健體。平時要注意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五是開展健康教育。普及乙腦的防病知識,及時發現患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