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門半島的建筑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組成。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骨髓,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筑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遺產,是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筑炮臺以至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筑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筑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關系。事實上,文藝復興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筑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