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2024-04-07 15:46

【國 名】 巴勒斯坦國(the State of Palestine)。

【面 積】 根據1947年11月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平方公里。但是,由于當時廣大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該阿拉伯國未能建立。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占領了181號決議規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國領土。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占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全部領土。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國,但未確定其疆界。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后,巴方通過與以色列和談,陸續收回了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人 口】 約1350萬人,其中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523萬(2021年底),其余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首 都】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目前巴勒斯坦總統府等政府主要部門均設在拉馬拉。

【國家元首】 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2008年11月23日當選。

【重要節日】 宣布建國日:11月15日。

【貨 幣】 以色列新謝克爾(New Shekel),1美元≈3.5新謝克爾。

【地 理】 位于亞洲西部。約旦河西岸東鄰約旦,面積5884平方公里。加沙地帶西瀕地中海,面積365平方公里。

【氣 候】 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最熱月份為7-8月,氣溫最高達38℃左右。冬季微冷濕潤多雨,平均氣溫為4-11℃,最冷月份為1月。雨季為12月至次年3月。

【簡 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后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古希臘、羅馬帝國征服。公元70年左右,猶太人爆發大規模起義反抗羅馬人的暴行,遭到羅馬軍隊殘酷鎮壓,被趕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戰勝東羅馬帝國,占領巴勒斯坦。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后,將其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

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和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猶太人同意該決議,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國。廣大阿拉伯國家反對和拒絕該決議,于以色列建國次日即5月15日向其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至停戰時,以色列占領了聯大181號決議規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國領土。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戰爭中占領了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全部領土及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等其他阿拉伯國家領土。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94年5月,根據巴以雙方達成的協議,巴方在加沙、杰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后,根據巴以雙方陸續簽署的協議,巴方控制區逐漸擴大,目前包括加沙地帶全境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土地,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

【政 治】 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阿拉法特當選為主席。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阿巴斯接任巴解執委會主席,并于2005年1月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8年11月當選巴勒斯坦國總統,任職至今。

【政 府】 1994年5月根據巴解組織決議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作為階段性、過渡性的權力機構。2013年1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簽署命令,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但國際社會仍有沿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的情況。目前,巴勒斯坦政府總理是穆罕默德·阿什提耶,2019年4月出任該職。

【行政區劃】 巴勒斯坦分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兩部分。根據巴計劃與國際合作部1997年10月繪制的地圖,約旦河西岸分為8個省,加沙地帶分為5個省。

【司法機構】 巴勒斯坦司法機構主體是各級法院,目前設有最高法院1個、調解法院18個、初級法院8個、上訴法院1個、刑事法院1個、中央法院2個。巴檢察機構的主體是各級檢察院,目前設有最高檢察院1個,由總檢察長、數名副檢察長和檢察官組成,下設5個檢察分院和10個總起訴廳。

【經 濟】 以農業為主,其他有建筑業、加工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巴勒斯坦經濟嚴重依賴外來援助,經濟發展受制于以色列,巴以沖突持續對巴勒斯坦經濟發展形成嚴重制約。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2021年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GDP)150.27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3655美元

通貨膨脹率1.2%失業率26.4%

【工 業】 工業水平很低,規模較小,主要是加工業,如塑料、橡膠、化工、食品、石材、制藥、造紙、印刷、建筑、紡織、制衣、家具等。

【農 業】 四季分明,農產品豐富,農業是巴經濟支柱。水果、蔬菜和橄欖(油)是外貿出口的重要部分,占出口產品的25%。可耕地面積為16.6萬公頃。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20%左右。

【旅 游】 氣候宜人,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旅游資源較豐富。

【交通運輸】 主要是公路,有各類公路5146.9公里。2000年以后,由于巴以沖突不斷,巴勒斯坦交通建設陷入停滯。2009年后,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恢復并得到一定發展。

【財政金融】 巴勒斯坦貨幣管理局(Palestine Monetary Authority,PMA)于1994年底成立。巴勒斯坦至今未發行本國貨幣,當地使用以色列貨幣新謝克爾(NIS)。

【國際社會對巴經濟援助】 國際援助是巴勒斯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是最主要的國際對巴援助機構,平均每年總支出約12至13億美元。

【軍 事】 根據奧斯陸協議,巴自治政府可建立警察部隊以保證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公共秩序和內部安全。目前巴方警察部隊約有6萬人。

【教 育】 受巴以沖突影響,巴教育狀況總體落后,巴目前文盲率約為2.6%。主要大學有比爾宰特大學、成功大學、圣城大學、伯利恒大學等。

【新聞出版】 主要報刊有《耶路撒冷報》(Al-Quds)、《日子報》(Al-Ayyam)、《新生活報》(Al-Hayat Al-Jadida)等。官方廣播電臺為“巴勒斯坦之聲”,官方電視臺為“巴勒斯坦電視臺”,均從屬于“巴勒斯坦廣播公司”。

【對外關系】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現已得到138個國家的正式承認。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2012年11月29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授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

巴勒斯坦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建國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石,主張以國際法、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阿拉伯和平倡議”等為基礎,通過同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結束以方對巴方領土的占領,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后,巴勒斯坦通過談判,同以色列先后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協議》、《擴大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自治范圍的協議》等,陸續收復了部分領土,并在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和加沙地帶全境實現有限自治。但由于巴以立場分歧,國際和地區政治氣候變幻,20世紀90年代后期后,巴以和談未再取得實質性進展。2000年,巴勒斯坦民眾發起第二次“大起義”,此后和談屢次重啟,又屢次中斷。2014年4月底,巴以和談再次陷入僵局,此后未再重啟。

 

責編:小朱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