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2024-04-10 16:47

【國 名】 馬來西亞(Malaysia)

【面 積】 約33萬平方公里。

【人 口】 3300萬(2023)。其中馬來人70%,華人22.7%,印度人6.6%,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首 都】 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約197萬。

【國家元首】 最高元首阿卜杜拉·艾哈邁德·沙阿(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Ibni 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2019年1月31日就任第16任最高元首。

【重要節日】 全國各地大小節日約有上百個,政府規定的全國性節日有10個,即:國慶(又稱獨立日,8月31日)、元旦、開齋節、春節、哈芝節、屠妖節、五一節、圣誕節、衛塞節、現任最高元首誕辰。除少數節日日期固定外,其余節日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

【簡 況】 位于東南亞,國土被南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馬位于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海,西瀕馬六甲海峽。東馬位于加里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文萊相鄰。全國海岸線總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后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占領。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戰后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并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政 治】 實行君主立憲聯邦制。因歷史原因,沙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為首的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于1957年至2018年長期執政。2018年5月9日,馬來西亞舉行第十四屆大選,馬哈蒂爾領導的希望聯盟贏得國會下議院超過半數的議席,結束了國陣61年執政。

2020年2月24日,馬哈蒂爾辭去總理職務。3月1日,前副總理、土著團結黨主席穆希丁宣誓就任第8任總理。2021年8月16日,穆希丁辭去總理職務。8月21日,前副總理、巫統副主席伊斯邁爾·沙必里宣誓就任第9任總理。

2022年11月19日,馬來西亞舉行第十五屆大選,首次出現無政黨或政黨聯盟獲過半議席情況。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國家誠信黨組成的“希望聯盟”同國民陣線、東馬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上臺執政。11月24日,“希望聯盟”主席、前副總理安瓦爾以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領袖身份宣誓就任第10任總理。

【憲 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后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后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并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19年7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投票及參選年齡從21歲降至18歲,同時實行自動選民登記制度。2021年12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恢復沙巴與沙撈越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時的“邦”的地位。

【統治者會議】 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城、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并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有蘇丹的州)、首席部長(無蘇丹的州)協助會議召開。

【議 會】 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下議院共設議席222個,任期5年,可連任。現任下議長佐哈里·阿卜杜勒,2022年12月任職。上議院共70席,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其余44名由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任期3年,可連任兩屆。現任上議長旺·朱乃迪,2023年6月就任。

【政 府】 內閣名單如下:總理兼財政部長安瓦爾·易卜拉欣(Datuk Seri Anwar Ibrahim),副總理兼鄉村及區域發展部長艾哈邁德·扎希德(Ahmad Zahid),副總理兼原產業部長法迪拉·尤索夫(Fadillah Yusof),交通部長陸兆福(Loke Siew Fook),農業及糧食安全部長穆罕默德·沙布(Mohamad Sabu),總理府經濟事務部長拉菲茲(Rafizi),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倪可敏(Nga Kor Ming),國防部長穆罕默德·哈山(Mohamad Hasan),工程部長亞歷山大(Alexander),內政部長賽夫丁·納蘇丁(Saifuddin Nasution),投資、貿易和工業部長東姑·扎夫魯(Tengku Zafrul),高等教育部長卡立·諾丁(Khaled Nordin),科技與創新部長鄭立慷(Chang Lih Kang),婦女、家庭及社會部長南茜(Nancy),國內貿易及生活成本部長(空缺),總理府法律及體制改革部長阿莎麗娜(Azalina),天然資源、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聶納茲米(Nik Nazmi),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長依溫(Ewon),外交部長贊比里(Zambry),旅游部長張慶信(Tiong King Sing),通信及多媒體部長法米(Fahmi),教育部長法麗娜(Fadhlina),國家團結部長亞倫阿格(Aaron Ago),宗教部長納因(Na’im),青年及體育部長楊巧雙(Yeoh Tseow Suan),人力資源部長西華古瑪(Sivakumar),衛生部長扎麗哈(Zaliha),總理府沙巴及沙撈越事務部長阿米占(Armizan)。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13個州是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首都吉隆坡、布特拉再也(布城)和納閩3個聯邦直轄區。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洲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和伊斯蘭教法庭。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麥潤(Dato'Tengku Maimun binti Tuan Mat),2019年5月就任,系馬來西亞首位女性首席大法官。總檢察長依德魯斯哈倫,2020年3月就任。

【政 黨】 注冊政黨有40多個。巫統、馬華公會和印度人國大黨等政黨組成國民陣線曾長期執政。2018年大選后,由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國家誠信黨和土著團結黨組成的希望聯盟取代國民陣線上臺執政。2020年3月,土著團結黨、伊斯蘭教黨等組成的國民聯盟聯合巫統,取代希望聯盟上臺執政。2022年11月大選后,由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國家誠信黨組成的希望聯盟同國民陣線、東馬主要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上臺執政。

主要執政黨:

人民公正黨(People's Justice Party/Parti Keadilan Rakyat,簡稱PKR):1999年4月4日成立,前身是1990年注冊的伊斯蘭教社會聯盟。旨在聯合各政黨和非政府組織力量,抗衡政府,爭取公正。黨員約50萬。現任主席為總理兼財政部長安瓦爾·易卜拉欣。

民主行動黨(The Democratic Action Party,簡稱DAP):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1966年3月成立,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的分部。黨員約45萬。現任主席為林冠英,秘書長為陸兆福。

國家誠信黨(Parti Amanah Negara,簡稱AMANAH):由伊斯蘭教黨開明派組成,于2015年9月16日成立。黨員約15萬。現任主席為穆罕默德·沙布。

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統”,UMNO):馬來人政黨。成立于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黨爭而分裂,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The New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后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約350萬。現任主席扎希德,署理主席穆罕默德·哈山。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公會”,MCA):華人政黨。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馬來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成立后改為現名。黨員約110萬。現任總會長魏家祥。

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簡稱“國大黨”,MIC):1946年8月2日成立。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族政黨,旨在爭取和維護兩族利益。黨員約55萬人。現任主席維尼斯瓦蘭。

主要在野黨:

(1)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簡稱BERSATU):以土著和馬來人為主的政黨。2016年9月9日成立。黨員約56萬。現任主席為前總理穆希丁。

(2)伊斯蘭教黨(Parti Islam Malaysia,簡稱PAS)系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宗教政黨。1951年8月23日成立,1973年至1977年曾加入國民陣線。2022年大選贏得45個國會議席,成為國會下議院第一大黨。黨員約100萬。現任主席哈迪·阿旺。

【重要人物】 阿卜杜拉·艾哈邁德·沙阿:最高元首。1959年7月30日生于彭亨州。曾赴英國留學并接受軍事教育。2019年1月15日接任彭亨州第6任蘇丹,2019年1月31日就任最高元首。已婚。

安瓦爾·易卜拉欣:總理兼財政部長。1947年8月出生于檳城州。1982年加入馬來西亞民族統一機構(巫統)并當選國會議員,歷任總理府副部長、文化、青年及體育部長,農業部長、教育部長、財政部長、副總理。1993年,當選巫統署理主席。1998年,被時任總理馬哈蒂爾革職并被開除黨籍。1999年,被判入獄。2004年獲釋。2008年大選后,通過補選成為國會反對黨領袖。2015年,再度入獄。2018年,獲得特赦,出任人民公正黨主席,并成為執政聯盟“希望聯盟”最高理事會成員。2020年,出任希望聯盟主席。2022年11月大選后,同國民陣線、東馬主要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并于11月24日宣誓就任第10任總理。已婚,育有5名子女。

【經 濟】 上世紀70年代前,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

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于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重視發展高科技,啟動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項目。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出現負增長。政府采取穩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擴大內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逐步恢復并保持中速增長。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馬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下降,馬政府為應對危機相繼推出70億林吉特和600億林吉特刺激經濟措施。2009年納吉布總理就任后,采取了多項刺激馬經濟和內需增長的措施,馬經濟逐步擺脫了金融危機影響,企穩回升勢頭明顯。2015年馬公布了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16-2020年),繼續推進經濟轉型,關注改善民生。2016年馬提出2050國家轉型計劃(TN50),為馬來西亞2020-2050年發展規劃前景。2019年政府提出“2030年宏愿”,把縮小貧富差距、創建新型發展模式、推動馬來西亞成為亞洲經濟軸心作為三大主要目標。

2022年,馬來西亞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3435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8.7%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040美元

進出口總額:6330億美元

外匯儲備:1155億美元

【資 源】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近年來產量逐年減少。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工 業】 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22年,馬制造業領域產值為5394億林吉特。

【礦 業】 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根據2021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年馬原油儲量為27億桶,天然氣儲量為9000億立方米。2021年石油日產量為73.7桶,天然氣日產量為2億標準立方米。

【農林漁業】 耕地面積約485萬公頃。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糧食自給率約為70%。盛產熱帶林木。漁業以近海捕撈為主,近年來深海捕撈和養殖業有所發展。2022年,馬農業產值為1003億林吉特。

【服務業】 范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零售、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產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上世紀70年代以來,馬政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就業人數約535.36萬,占全國就業人口的50.76%,是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

【旅游業】 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擁有酒店約4072家。主要旅游點有:吉隆坡、云頂、檳城、馬六甲、蘭卡威、刁曼島、熱浪島、邦咯島等。據馬旅游部統計,2020年赴馬游客人數為430萬人次。

【交通運輸】 全國有良好的公路網,公路和鐵路主要干線貫穿馬來半島南北,航空業發達。

水運:內河運輸不發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共有各類船只1008艘,其中100噸以上的注冊商船508艘,注冊總噸位175.5萬噸;遠洋船只50艘。共有19個港口。近年來大力發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檳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

空運: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和亞洲航空公司經營。馬航有飛機89架,辟有航線113條。1996年11月,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亞航有飛機188架,辟有航線83條。全國共有機場25個,其中7個國際機場:吉隆坡、檳城、蘭卡威、哥打巴魯、新山、哥打基納巴盧和古晉。

【財政金融】 近幾年聯邦政府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林吉特):

­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收入

2328

2644

2272

2369

2160

支出

2870

3175

3140

3206

2869

赤字

542

531

868

837

709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財政部)

【對外貿易】 主要貿易伙伴為中國、新加坡、美國等。近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林吉特):

­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總額

18760.4

18350

17772

22272.4

21934

進口額

8777.6

8490

7962

9872.4

10120

出口額

9982.8

9864

9810

12400

11813

出超

1205.2

1373

1848

2527.6

1693

【外國資本】 大力吸引外資。主要外資來源地為日本、歐盟、新加坡、中國、韓國和美國。2021年,馬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約2086億林吉特。

【人民生活】 2021年馬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為每月5209林吉特。2021年人均壽命男性為73.2歲,女性為78.3歲。(資料來源:馬統計局)

【軍 事】 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總司令阿芬迪,2020年1月任職。實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

三軍總兵力12.95萬人。陸軍10.5萬人,編成1個軍團司令部、4個師、1個快速反應旅、10個步兵旅、5個炮兵團、4個裝甲團,裝備坦克26輛、裝甲車1100余輛、火炮400門。海軍1.25萬人,編有兩個海軍司令部,編成10個中隊,裝備100余艘艦船,有海軍基地4處。空軍1.2萬人,編兩個管區(下轄5個營)、12個飛行中隊和支援部隊,有空軍基地3處。另有預備役部隊4.66萬人,準軍事部隊20余萬人。

【文化教育】 馬、華、印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實施小學免費教育。2020年教育經費預算為641億林吉特。截至2018年底,馬來西亞共有小學7892所,中學2594所。全國有馬來亞大學、國民大學等20所高等院校,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發展很快,有私立學院500多所。

【新聞出版】 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發行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Berita Harian每日新聞》、《Sinar Harian陽光日報》;英文的《The Star星報》、《New Strait Times新海峽時報》、《Malay Mail馬來郵報》;華文的《星洲日報》、《中國報》、《南洋商報》等。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Bernama、馬新社,半官方通訊社。成立于1968年,在亞太地區設有33家分社。

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官辦,簡稱RTM。馬來西亞廣播臺建于1946年。擁有Radio Klasik、Nasional FM、TraXX FM、Ai FM、Minnal FM、Asyik FM 6個國家電臺頻道、17個州電臺頻道,用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和土著語廣播。私營廣播臺有Fly FM、Hot FM、One FM等。馬來西亞電視臺建于1963年。包括第一電視臺(TV1)、第二電視臺(TV2)和TV Okey,用馬來語、英語、華語等播放。私營電視臺有第三電視臺(TV3)、NTV7、八度空間(8TV)和TV9。

【對外關系】 馬來西亞政府在和平、人道、公正、平等的基礎上推行獨立、有原則、務實的外交政策,與其他國家維持友好關系,并主張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爭議。視東盟為外交政策基石,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關系。重視發展同大國關系。系英聯邦成員,與其他成員國交往較多。已同132個國家建交,在84個國家設有110個使領館。

大力開展經濟外交,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反對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1998年主辦了第六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主張APEC保持松散的經濟論壇性質,反對其發展為地區性集團。重視東亞合作,倡導建立東亞共同體。1997年主辦了首屆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5年底主辦首次東亞峰會。積極致力于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湄公河盆地經濟開發合作。2015年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東盟峰會、東盟與對話伙伴國會議、東亞峰會等。2020年主辦APEC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系,關注伊斯蘭事務。主張伊拉克戰后重建應尊重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并符合伊人民意愿。在中東問題上,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不是宗教對抗,而是捍衛領土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2006年多次以伊斯蘭國家會議組織和不結盟運動主席國身份召集會議,并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和安理會各常任理事國,尋求對伊拉克問題和中東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

主張維護聯合國作為核心國際組織的地位,關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

支持國際反恐合作,強調反恐應解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否定伊斯蘭與恐怖主義的必然聯系,推動宗教和文明間對話。

­

 

責編:小朱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