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 伊拉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aq)。
【面 積】 43.83萬平方公里。
【人 口】 4335萬(2022年)。其中阿拉伯民族約占78%(什葉派約占60%,遜尼派約占18%),庫爾德族約占15%,其余為土庫曼族、亞美尼亞族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庫爾德語。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首 都】 巴格達(Baghdad),人口約721萬。
【國家元首】阿卜杜拉提夫·拉希德(Abdul Latif Rashid),2022年10月13日當選。
【簡 況】 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北接土耳其,東臨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接沙特、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海岸線長60公里。除東北部山區外,屬熱帶沙漠氣候。7、8月氣溫最高,日平均氣溫24℃-43℃,1月氣溫最低,日平均氣溫4℃-16℃,6-9月降雨最少,月平均降雨量1毫米,3月降雨最多,月平均降雨量28毫米。
【簡 史】 伊拉克所處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中葉,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城邦國家。此后,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塞琉古帝國、安息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先后在該地建立政權。1534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920年,伊拉克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人從麥加哈希姆王室中選送費薩爾到巴格達建立費薩爾王朝。1958年,以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集團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8年,復興黨政變上臺。1979年,薩達姆全面掌權。1980年至1988年,伊拉克同伊朗發生戰爭。1990年8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
2003年3月,美國在未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情況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于4月攻占巴格達,推翻薩達姆政權,軍事占領伊拉克。2011年12月,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戰部隊。2014年,極端組織在伊拉克崛起,美國以國際反恐聯盟名義重新軍事介入伊拉克局勢。2017年12月,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收復被極端組織占領的全部領土,取得反恐戰爭重大勝利。
2004年6月,伊拉克臨時政府成立。2005年12月,伊拉克選舉產生戰后首屆國民議會,逐步建立起庫爾德族(擔任總統)、阿拉伯什葉派(擔任總理)、阿拉伯遜尼派(擔任議長)的分權制度。
【憲 法】 2005年8月底出臺永久憲法草案,并在10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規定伊拉克實行聯邦制,石油資源歸全體人民所有,前復興黨成員不得參政。
【議 會】 稱“國民議會”,共有329名議員,任期4年。先后于2010年3月、2014年4月、2018年5月舉行第二至四屆選舉。2021年10月10日舉行第五屆國民議會選舉。12月27日,聯邦最高法院核可選舉結果。2022年1月9日召開新議會首屆會議,遜尼派人士穆罕默德·哈勒布希(Mohamed Al-Halbousi)連任議長。
【政府】本屆政府成立于2022年10月,主要包括總理穆罕默德·蘇達尼(Mohammed Sudani)、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福阿德·侯賽因、副總理兼石油部長阿卜杜勒加尼·賽瓦德、副總理兼規劃部長阿里·塔米姆、內政部長卡米勒·沙姆里、國防部長薩比特·賽義德等。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18個。喊透襁_、尼尼微、巴士拉、巴比倫、穆薩納、納杰夫、安巴爾、瓦西特、米桑、濟加爾、卡迪西亞、卡爾巴拉、迪亞拉、薩拉赫丁、基爾庫克、蘇萊曼尼亞、埃爾比勒、杜胡克。
【政 黨】 伊拉克黨派眾多,目前約有200余個政黨和政治實體,組成多個政黨聯盟,主要包括:
(1)前進者聯盟:以薩德爾運動領導人薩德爾為首,什葉派。
(2)法制國家聯盟:由前總理馬利基領導,什葉派。
(3)開拓聯盟:由巴德爾組織領導人阿米里領導,什葉派。
(4)前進黨:由現任議長哈勒布希領導,遜尼派。
(5)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庫爾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6)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庫爾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重要人物】 阿卜杜拉提夫·拉希德,庫爾德族,1944年生于伊拉克庫爾德地區蘇萊曼尼亞省。曾長期在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內任職。2003年至2010年,任水資源部長。2010年至2022年,任總統首席顧問。2022年10月13日當選總統。
穆罕默德·蘇達尼,什葉派,1970年生于巴格達。曾長期在米桑省任職。2010年起,歷任人權部長、正義和問責委員會主席、農業部長、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移民部長等職,還曾任財政、貿易和工業三個部門的代理部長。2022年10月27日,蘇達尼成功組建新政府并出任總理。
穆罕默德·哈勒布希,遜尼派,1981年生于安巴爾省。長期在私營部門任職,2014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曾任議會人權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主席。2017年任安巴爾省省長。2018年9月當選議長,2022年1月連任。
【經 濟】 伊拉克戰爭后,經濟重建任務繁重。聯合國安理會于2003年5月通過第1483號決議,取消對伊拉克除武器禁運以外的所有經濟制裁。伊拉克重建重點是恢復和發展能源、教育、衛生、就業、供電、供水、食品等領域。但由于安全局勢不穩,基礎設施嚴重損毀,經濟重建進展緩慢。
202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2184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021美元。
經濟增長率:8.1%。
貨幣名稱:伊拉克第納爾。
匯率:1美元≈1460第納爾。
外匯及黃金儲備:約900億美元。
(伊拉克政府官方網站)
【資 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196億噸,居世界第五位;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25億噸,居世界第十二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工 業】 能源產業占主導地位,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政府財政收入的90%。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石油生產逐漸恢復。據伊拉克政府統計,2022年上半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54萬噸,石油日均出口量約41萬噸,上半年石油出口創收約600億美元。
【農 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
【旅游業】 主要旅游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跡、哈特爾城遺址(俗名“太陽城”)等,位于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
【對外貿易】 伊拉克戰爭后,實行開放的外貿政策,對大部分進口商品免征關稅。近幾年外貿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出口額 |
766 |
399 |
728 |
1150 |
進口額 |
474 |
415 |
346 |
478 |
【人民生活】 伊拉克戰爭后,由于經濟重建進展緩慢、安全局勢不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受到影響。目前,伊拉克2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每天2美元)以下,供電能力只有需求的一半,20%的地區未通自來水。人口預期平均壽命74.9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2.6歲,女性平均壽命77.2歲。
【軍 事】 實行募兵制,包括軍隊和警察,分別隸屬國防部和內政部,包括預備役部隊在內目前共有約77.8萬人。
【教 育】 實施6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達98%,中等和高等院校入學率為45%和15%。成人識字率約80%。全國共有20所大學和44所?圃盒。
【外 交】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后,伊拉克奉行積極務實的外交政策,迄今已同10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重視發展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系,同時大力發展同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關系;堅持獨立自主和不干涉內政原則,積極改善并平衡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積極爭取反恐和重建支持,努力重塑國家形象;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致力于緩和地區國家間緊張關系,努力推動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2021年8月底,伊方在巴格達召開首屆巴格達合作與伙伴關系會議,沙特、土耳其、約旦等地區國家及法國等歐洲國家領導人出席。2022年12月,第二屆巴格達合作與伙伴關系會議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約旦、埃及等地區國家領導人,以及沙特、伊朗等國外長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