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 波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oland,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
【面 積】 312705平方公里
【人 口】 3774.9萬(2023年1月)。其中波蘭族約占96.5%(2021年全國普查數據),此外還有德意志、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立陶宛、猶太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蘭語。全國約九成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 都】華沙(Warsaw)。人口179.42萬(2020年12月)。
【國家元首】 總統安杰伊·杜達(Andrzej Duda),2015年8月就職,任期5年。2020年7月成功連任,任期至2025年。
【重要節日】 國慶節:5月3日(憲法日,1791年5月3日波蘭頒布第一部憲法);11月11日(獨立日,1918年11月波蘭宣布恢復獨立)。
【簡 況】 位于歐洲中部,西與德國為鄰,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東鄰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北瀕波羅的海。海岸線長661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5~-1℃,7月份17~19℃。
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公元9、10世紀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后建立波蘭共和國,后改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統一工人黨(共產黨)執政40余年。1980年,反政府組織——團結工會組織全國大罷工,波當局于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實行戰時狀態,宣布團結工會為非法組織。1989年4月,議會通過了團結工會合法化和實行議會民主等決議。團結工會在當年6月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獲勝,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將5月3日定為國慶日。
【政 治】實行議會民主制,總統為國家元首。2015年,法律與公正黨推舉的候選人安杰伊·杜達當選總統,2020年總統大選中勝選連任。2015年、2019年,以法律與公正黨為首的右翼聯盟連續兩次在波蘭議會大選中獲勝并獨立組閣。2017年12月起至今,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法律與公正黨)任總理。
【憲 法】 1997年4月,波蘭國民大會(眾參兩院聯席會議)通過新憲法。新憲法于1997年10月生效。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會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規定: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總統和政府擁有行政權,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權;波經濟體制的基礎為經濟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則;波武裝力量在國家政治事務中保持中立。根據新憲法,如總統否決了議會或政府提交的法案,議會可以五分之三的多數否決總統的決定。
【議 會】 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任期4年。眾議院議員460名,參議員100名,均通過直接選舉產生。本屆議會于2019年10月成立。眾議院席位分配情況:法律與公正黨228席,公民聯盟(以公民綱領黨為主體)126席,聯合左翼(以新左翼為主體)43席,波蘭聯盟(人民黨、歐洲民主聯盟、保守黨議員)24席,聯盟黨12席(分為兩黨團),波蘭2050黨6席,共識黨4席、庫奇茲運動3席,民主左翼3席,波蘭事務黨3席,獨立議員8席。眾議長埃爾日別塔·維泰克(Elżbieta Witek,法律與公正黨,女),2019年11月連任。參議院席位分配情況:法律與公正黨46席,公民聯盟39席,人民黨4席,聯合左翼1席,波蘭2050黨1席,共識黨1席、民主左翼1席,獨立議員3席,無所屬議員2席,空缺2席。參議長托馬什·格羅茲基(Tomasz Grodzki,公民綱領黨),2019年11月當選。
【政 府】 本屆政府于2019年11月成立。現內閣名單如下:部長會議主席(亦稱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副總理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基礎設施部長安杰伊·阿達姆契克(Andrzej Adamczyk),國防部長馬柳什·布瓦什查克(Mariusz Błaszczak),體育與旅游部長卡米爾·博特尼丘克(Kamil Bortniczuk),發展與技術部長瓦爾德馬·布達(Waldemar Buda),數字化部部長雅努什·切什斯基(Janusz Cieszyński),教育與科學部長普熱梅斯瓦夫·查爾內克(Przemysław Czarnek),文化與民族遺產部長/公共資產事務委員會主席彼得·格林斯基(Piotr Gliński),內務與行政部長兼特勤部門協調人馬柳什·卡明斯基(Mariusz Kamiński),家庭與社會政策部長瑪爾萊娜·瑪隆格(Marlena Maląg,女),氣候與環境部長安娜·莫斯科娃(Anna Moskwa,女),衛生部長亞當·涅杰爾斯基(Adam Niedzielski),基金與區域政策部長格熱戈日·普達(Grzegorz Puda),外交部長茲比格涅夫·拉烏(Zbigniew Rau),財政部長馬格達萊娜·熱奇科夫斯卡(Magdalena Rzeczkowska,女),國有資產部長雅采克·薩辛(Jacek Sasin),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長羅伯特·泰魯斯(Robert Telus),司法部長茲比格涅夫·焦布洛(Zbigniew Ziobro),歐盟事務部長西蒙·辛科夫斯基(Szymon Szynkowski vel Sęk)等。
【行政區劃】 1998年7月,議會通過了政府制定的關于地方自治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原有的49個省調整為16個省,同時重新設立縣制,由省、鄉兩級改為省、縣、鄉三級,共設16個省,314個縣,2477個鄉。新機制于1999年1月1日啟動。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院對下屬法院的審判活動實行監督。法官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瑪烏格熱塔·馬諾夫斯卡(Małgorzata Manowska),2020年5月就職。總檢察院是國家最高檢察機關,主要職責是領導和監督下屬檢察院的工作,該職由司法部長兼任。現任總檢察長茲比格涅夫·焦布洛(Zbigniew Ziobro),2016年2月就職。
【政 黨】 根據1998年實施的新政黨法,必須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簽名才可建立政黨。目前已注冊登記的政黨有200多個。2019年在議會選舉中獲得議席的主要黨派有:
(1)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執政黨。2001年6月成立,黨員超過4.5萬人。該黨具有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性質。政治上,主張實行政治家財產公開制度,建立強有力的反腐機構,嚴懲犯罪分子;實行向家庭傾斜的政策,特別是為不富裕的多子女家庭提供國家補助,鼓勵生育。外交上,主張親美融歐,同時在歐盟內部強調自主權,堅定維護本國利益,重視拉緊同其他中東歐國家關系,對俄強硬。現任黨主席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
(2)公民綱領黨(Civic Platform):最大在野黨。2001年1月成立,黨員約3.3萬人。該黨兼具保守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色彩。主要綱領為: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大力發展教育,同貪污腐敗作斗爭,使國家非政治化及對農村進行結構改造。外交上,積極主張全面融歐,與鄰國發展睦鄰關系。現任黨主席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
(3)人民黨(Polish People's Party):在野黨。原稱農民黨,該黨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東歐劇變后,于1990年5月重新創立,黨員約8.7萬人(截至2021年12月)。該黨在意識形態上具有中間主義,新平均地權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的性質。主張國家扶持農業,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放緩私有化步伐,反對單一稅制,支持歐洲一體化。現任黨主席弗瓦迪斯瓦夫·科希尼亞克–卡梅什(Władysław Kosiniak–Kamysz)。
(4)新左翼(New Left):在野黨。2021年由原民主左翼聯盟和春天黨組合成立,有約2萬(截至2022年)黨員。該黨為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為波主要中左翼力量之一。主張彌合社會分歧,消除體制轉軌影響,打造更公平經濟制度,注重社會世俗化、性別平等、LGBT權益、氣候變化議題。現任共同黨主席弗沃吉米什·查扎斯特(Włodzimierz Czarzasty)和羅伯特·比得隆(Robert Biedroń)。
(5)自由獨立聯盟(Confederation Liberty and Independence):在野黨。2018年12月成立,原為參選歐洲議會選舉而成立的右翼政黨聯盟,后作為正式黨派保留。持歐洲懷疑主義,主張簡化司法程序,普遍減稅,賦予父母參與決定孩子所接受教育內容的權力,希望通過強化自身國防建設減少對軍事聯盟的依賴。現任黨主席雅努什·科爾溫-米克(Janusz Korwin-Mikke)、羅伯特·溫尼斯基(Robert Winnicki)、阿圖爾·季安博爾(Artur Dziambor)、格熱戈日·布勞恩(Grzegorz Braun)。
(6)波蘭2050黨(Poland 2050):在野黨。由西蒙·霍沃夫尼亞(Szymon Hołownia)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獲得第三名后作為一項具有中間派特征的波蘭社會政治運動建立。 該黨派在意識形態上支持綠色政治和基督教民主原則,也融合了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一些元素,主張社會市場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現任黨主席西蒙·霍沃夫尼亞(Szymon Hołownia)。
【團 體】 團結工會(NSZZ Solidarność,Independent Self-governing Labour Union "Solidarity"):1980年成立。有68萬成員。1982年12月波蘭當局宣布實行軍管時被取締。1989年4月恢復合法地位,同年6月贏得議會選舉并成立以其為主體的政府。1993年9月大選中未進入議會。1996年6月聯合基督教民族統一黨、中間派協議會等35個右翼政黨和團體組成“團結工會選舉聯盟”(簡稱“團選聯”),贏得1997年議會大選,并與自由聯盟聯合組閣。2001年,由于執政聯盟內部矛盾以及改革措施不力,政府支持率明顯下降,不少黨派和議員紛紛退出“團選聯”。在2001年選舉中,“團選聯”未進入議會。10月,團結工會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做出決議,禁止任何政治組織使用“團結工會”這一名稱和標志,禁止工會領導人同時擔任政黨領導職務。團結工會成為純工會性質的社會組織。主席彼得·杜達(Piotr Duda),2010年10月當選。
【重要人物】 安杰伊·杜達:總統。1972年出生,雅蓋隆大學法律專業博士學位,曾在雅蓋隆大學任助教。2005年加入法律與公正黨,歷任該黨議員團司法委員會顧問、司法部副國務秘書、國家檢察院檢察官、總統府副國務秘書。2011年當選眾議員,2013年出任法律與公正黨新聞發言人,2014年當選歐洲議會議員。2015年5月當選總統,2020年連任,任期至2025年8月。已婚,有一女。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總理。1968年出生,畢業于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長期從事財經領域工作,曾供職于德意志銀行、西部銀行,參與波蘭加入歐盟談判,擔任總理經濟顧問。2015年11月,任副總理兼經濟發展部長,2016年9月起兼任財政部長。2017年12月出任總理,2019年11月連任。已婚,有四個子女。
【經 濟】1989年劇變后,“休克療法”導致經濟一度下滑。1992年起經濟止跌回升,并逐步成為中東歐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加入歐盟后,經濟更是突飛猛進。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明顯下滑,但仍好于歐盟多數國家,為歐盟內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目前經濟總量穩居歐盟27國第6位,人均第19位。2020年,受疫情影響,波經濟下滑2.8%,經濟總量位列歐盟第6位。2021年,波蘭經濟復蘇,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7%。2022年,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波經濟增速放緩,初步估計為4.9%。
國內生產總值:6550億歐元。(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下同。)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600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9%。
貨幣名稱:茲羅提(ZŁOTY)。
1茲羅提=100格羅什(GROSZ)。
年平均匯率:1美元=3.86茲羅提,1歐元=4.56茲羅提
通貨膨脹率:13.2%
失業率:5.2%。
【資 源】 主要礦產有煤、頁巖氣、硫磺、銅、鋅、鉛、鋁、銀等。截至2020年底,已探明硬煤儲量為644.2億噸,褐煤232.02億噸,硫磺4.94億噸。森林(綠地)面積94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6%。
【工 業】 2021年工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9475.7億茲羅提,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74.27%。工業部門從業人員324.6萬,占就業總數的21.6%。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原鋼、小轎車、水泥等。
【農牧業】】2021年農業用地1495.29萬公頃。2021年農村人口1528.39萬,占全國人口的40.2%。農林漁就業人數113.78萬,業總數的7.59%。2021年農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348.21億茲羅提,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14%。主要糧食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甜菜、馬鈴薯、油菜籽等,主要出口的農副產品有肉、奶、蔬菜、水果、可可及其加工食品。
【旅游業】 2021年接待外國游客645.74萬人次。游客多來自德國、英國、烏克蘭、意大利、法國、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瑞典、白俄羅斯、荷蘭、立陶宛等。主要旅游勝地有首都華沙,沿海城市革但斯克、索波特和什切青,以及托倫、奧爾什丁、南部古城克拉科夫、山城扎科帕內、克雷尼察和東部的比亞沃維扎森林區等。
【交通運輸】 2021年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鐵路總長19326公里,其中標準軌鐵路19326公里(包括電氣化鐵路12137公里);客運量2.45億人次,貨運量2.38億噸。
公路:公路總長42.98萬公里;有2589萬輛小轎車,414萬輛載重汽車;客運量1.68億人次,貨運量19.5億噸。
水運:內河航運線總長3768公里,內河貨運量346.5萬噸,內河客運量98.6萬人次;海運貨運量958.7萬噸,海上客運量148.7萬人次。共有遠洋船只130艘,其中貨船82艘,貨船載重255.4萬載重噸;海運商港6個,貨物吞吐量9666.3萬噸,其中轉運1439.1萬噸,主要海港有革但斯克、格丁尼亞、希維諾烏西切、什切青等。
空運:客運量699.6萬人次,貨運量9.1萬噸。主要國際機場是華沙肖邦國際機場。
管道運輸:石油及其產品輸送主干管道總長2483公里,管道輸送量4985.5萬噸。
【財政金融】 2021年波財政收入為4948.44億茲羅提,支出為5212.17億茲羅提,財政赤字263.73億茲羅提。截至2021年底,波蘭外債總額為3657.36億茲羅提,至2022年底外匯儲備為1565億歐元。
【對外貿易】 主要進口石油、汽車、鋼鐵、合成材料及工業成品油等。主要出口汽車、內燃機、橡膠制品、鋁制品、農產品等。
2019-2021年波蘭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
2019 |
2020 |
2021 |
進口額 |
1811 |
2255 |
2864 |
出口額 |
1745 |
2375 |
2858 |
差額 |
-66 |
120 |
-6 |
2021年,波蘭主要進、出口貿易伙伴及占外貿進、出總額的比例如下:
進口:德國(20.9%) 中國(14.8%) 俄羅斯(5.9%)
出口:德國(28.8%) 捷克(5.9%) 法國(5.7%)
【外國資本】 】2021年波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約合248億美元(數據來源:OECD),主要投資國為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瑞典、美國、英國等。
【人民生活】 2021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人均月工資為5682.97茲羅提(約合1472美元)。2021年全國有醫師129893名,牙醫師34874名,藥劑師28436名,護士214533名,助產士28388名。
【軍 事】 1943年10月12日建立波蘭人民軍。1990年更名為波蘭軍隊,將8月15日定為建軍節(1920年8月15日,波蘭軍隊在華沙近郊擊退蘇俄紅軍進攻并轉入反攻)。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總統任主席的國防委員會是最高國防決策機構。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負責指定軍隊發展規劃。2013年7月,波總統簽署法令,對波軍指揮系統進行改革。國防部長領導波軍總參謀長、各軍種司令。總統可在總理要求下指定戰時總指揮。總參謀部負責制訂軍隊發展規劃,為總統、總理及國防部長提供防務建議。總參謀長是萊蒙德·安德萊伊查克(Rajmund Andrzejczak)中將,2018年7月就職。
2009年9月,波軍最后一批義務兵退役,波軍職業化改造初步完成。自此,波軍開始根據自愿原則招收士兵。截至2022年,波蘭現役軍人人數約為17萬人。2022 年國防開支為約16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2%(數據來源:波蘭國防部)。
【教 育】 從2017年9月1日起,波蘭實行新的國民教育體制,取消初中,分為小學8年、普通中學4年或職業技術學校2至5年。高等教育一般為3或5年。著名高等學府有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1364年)、華沙大學(1816年)、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1919年)、華沙工業大學等。
【新聞出版】 】2021年,全國出版發行各類報紙雜志共6295種,其中主要的綜合類報紙有《選舉報》《事實日報》《超級快訊》《共和國報》《法律日報》。此外,還有《政治周刊》《直言周刊》《論壇報》和《新聞周刊》等。
國家主要通訊社有波蘭通訊社(PAP)、廣播新聞社(IAR)。國家主要電臺和電視臺是波蘭廣播電臺(Polskie Radio)和波蘭公共電視臺(TVP)。1990年10月,眾議院通過關于允許開辦私營電臺和電視臺的法令。截至2021年底,共有321家廣播電臺,其中全國性電臺10家;電視臺21家,其中全國性電視臺19家。
【對外關系】 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協定。政治和經濟上立足歐盟,安全和防務上倚靠北約和美國,睦鄰周邊,積極構建全方位外交格局,力求在歐盟和北約中發揮更大作用。近年來,更加注重維護自身利益,通過次區域合作及域外多元外交提升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現同195個國家保持外交關系。2018年至2019年,波蘭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同歐盟關系】 以“依托歐盟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加強在歐盟內地位與作用”為外交重點,在保持獨立自主前提下主張加強歐盟內部團結和共同行動。高度重視歐盟單一市場建設、能源安全,提倡建設更有競爭力、開放和安全的歐盟。主張強化歐盟機構作用,提高決策效率,推動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4—2020年度共獲得1195億歐元歐盟資金,成功爭取到包括碳排放交易免費額度在內的氣變補償。尚未加入歐元區。2015年,法律與公正黨政府掌權后,強調自主自決,力圖通過次區域合作及域外多元外交提升波在歐盟內話語權和“能見度”。2014年8月,波蘭總理圖斯克被推選為歐洲理事會主席,12月1日就任,2017年3月連選連任至2019年。2016年以來,歐盟對波國內司法、媒體等改革表達擔憂,2017年底歐委會根據歐盟條約第七條正式對波啟動審查程序,并多次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2021年歐盟以司法問題凍結波2021-2027財年撥款和疫后復蘇基金,波憲法法院裁決歐盟條約中的部分條文不符合波憲法,雙方矛盾升級。2022年,波蘭擔任歐安組織輪值主席國。
【同歐洲大國關系】視波德關系為波蘭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德國是波蘭最大貿易伙伴,是波蘭最大出口國、綠地投資國和貿易順差國,雙方經濟利益捆綁緊密。波蘭為德國新總理朔爾茨上任后首次外訪中的一站。視法國為傳統盟友,雙方在安全、政治、經濟、人文領域交流活躍。重視“魏瑪三角”(德國、法國、波蘭)機制。波蘭同英國系傳統盟友,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合作密切,波英在維護跨大西洋關系和歐洲安全問題上具有高度共識。
【同美國和北約關系】 認為波美關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視美國為特殊盟友。2014年3月、6月,美國副總統拜登、總統奧巴馬先后訪波。2015年9月,波蘭總統杜達赴美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2016年4月,波蘭總統杜達赴美出席第四屆核安全峰會。2017年7月,美總統特朗普訪問波蘭并出席第二屆“三海(亞得里亞—黑海—波羅的海)倡議”峰會。2018年9月,波蘭總統杜達對美進行正式訪問。2019年2月,波、美在華沙召開“推進中東和平與安全部長級會議”,美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總統特別顧問庫什納等與會。6月,波蘭總統杜達訪問美國,雙方簽署關于加強美在波軍事存在的共同聲明。9月,波美簽署深化軍事合作聯合聲明。同月,美副總統彭斯訪波,雙方簽署《美波關于5G網絡問題的聯合聲明》。2019年6月,波蘭總統杜達對美進行工作訪問,8月美國務卿蓬佩奧訪波期間波美簽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9月,波美簽署深化軍事合作聯合聲明。同月,美副總統彭斯訪波,雙方簽署《美波關于5G網絡問題的聯合聲明》。2020年6月,杜達總統訪美。同年8月美國務卿蓬佩奧訪問波蘭。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波美關系迅速升溫,高層互訪不斷,兩國軍事安全合作水平達到新高度。2023年,波美繼續保持高頻率高層互訪。
視北約為國家安全重要支柱,支持深化跨大西洋合作和北約東擴。堅持共同防御原則,積極參與制定北約新戰略。目前約有10000名北約各國駐軍在波輪換值守,波亦向波羅的海三國等派駐士兵。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在增加自身軍事投入同時,更加注重強化跨大西洋安全合作,強烈要求北約增加東翼力量,呼吁北約在波境內長期駐軍。2016年7月北約峰會在華沙舉行。
【同俄羅斯、東歐國家關系】 波俄關系歷史錯綜復雜,糾葛頗多,近年來幾經滑坡,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波俄關系處于歷史低點,尚無改善跡象。高度重視歐盟“東部伙伴關系”計劃,推動東部鄰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加強民主體制建設,更好地融入歐洲。
【同中東歐國家關系】 視中東歐為其在歐盟內的戰略依托,高度重視維謝格拉德集團、“三海倡議”、“布加勒斯特9國”等次區域組織或多邊機制合作,認為地區國家國情相近,發展水平相當,應加強立場協調,通過共同發聲和一致行動形成合力,維護自身及地區國家共同利益。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擔任維謝格拉德集團輪值主席國。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波積極充當地區安全代言人,依托“布加勒斯特9國”機制加大同美溝通,影響歐洲大國行動。
【同其他國家關系】關注西亞北非局勢發展及難移民問題,高度重視拓展同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關系,逐步深化同拉美、非洲和中東地區經貿、能源等領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