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面 積】35.8萬平方公里。
【人 口】8440萬。主要是德意志人。
【首 都】柏林(Berlin)。
【國家元首】聯邦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
【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后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圣誕節:12月25日。
【自然地理】位于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陸地邊界全長3876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位于北緯47-55度之間的北溫帶,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1月-5~1℃,7月14~19℃。
【行政區劃】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846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簡 史】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被美、英、法、蘇四國占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政 體】實行議會民主制下的總理負責制。
【憲 法】《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治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90年10月3日起適用于全德國。
【議 會】兩院制,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2021年9月26日德國舉行第二十屆聯邦議院選舉。10月26日,德國第二十屆聯邦議院召開首次全會,社民黨議員貝貝爾·巴斯(Bärbel Bas)當選新一屆聯邦議院議長。新一屆聯邦議院共有736席,各黨席位分配為:社民黨206席,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197席,聯盟90/綠黨118席,自民黨92席,選擇黨78席,左翼黨39席,無黨團議員6席。
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立法并對聯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響,維護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員組成,共69席。參議長由各州州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代行總統職務。現任參議長由漢堡市市長彼得·辰切爾(Peter Tschentscher,社民黨)擔任,2022年11月1日就任,任期至2023年10月31日。
【政 府】本屆聯邦政府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于2021年12月8日組成。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社民黨)任總理。政府其他主要成員有: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綠黨),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自民黨),內政和國土部長南希·費澤(Nancy Faeser,社民黨),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綠黨),司法部長馬爾科·布施曼(Marco Buschmann,自民黨),勞工和社會保障部長胡貝圖斯·海爾(Hubertus Heil,社民黨),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社民黨),食品和農業部長杰姆·厄茲代米爾(Cem Özdemir,綠黨),家庭、老年、婦女和青年部長莉薩·保斯(Lisa Paus,綠黨),衛生部長卡爾·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社民黨),數字化和交通部長福爾克·維辛(Volker Wissing,自民黨),環境、自然保護、核安全和消費者保護部長施特菲·萊姆克(Steffi Lemke,綠黨),教育和研究部長貝蒂娜·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自民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斯韋尼婭·舒爾策(Svenja Schulze,社民黨),住房、城市發展和建設部長克拉拉·蓋維茨(Klara Geywitz,社民黨),總理府部長沃爾夫岡·施密特(Wolfgang Schmidt,社民黨)。
【司法機構】聯邦憲法法院是德國憲法機構之一,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并對是否違憲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一般為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現任院長施特凡·哈爾巴特(Stephan Harbarth),2020年6月就任。
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工法院、聯邦社會法院等。
聯邦和州法院相應設有檢察院,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干預法院的審判工作,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并提起公訴。檢察院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檢察院由聯邦總檢察長和若干名聯邦檢察官組成,聯邦總檢察長彼得·弗蘭克(Peter Frank)于2015年10月就任。
【政 黨】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1)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1945年成立。黨主席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
(2)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 V.):簡稱“基社盟”。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并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黨主席馬庫斯·索德爾(Markus Söder)。
(3)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1863年成立,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布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后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并。黨主席薩斯基婭·艾斯肯(Saskia Esken)和拉斯·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
(4)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并。黨主席奧米德·諾利普爾(Omid Nouripour)和里卡達·朗(Ricarda Lang)。
(5)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1948年成立。黨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6)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選擇黨”。2013年成立。黨主席提諾·克魯帕拉(Tino Chrupalla)和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
(7)左翼黨(Die Linke):2007年由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并而成。黨主席雅尼娜·威斯勒(Janine Wissler)和馬丁·席爾德萬(Martin Schirdewan)。
(8)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黨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öbele)。
【總 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
【經 濟】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2022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3.86萬億歐元,較2021年增長1.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8萬歐元。據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預測,2023年德國經濟將增長0.2%。
【工 業】工業結構及特點:(1)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制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其他制造行業如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航天業也很發達。(2)高度外向。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以上銷往國外。(3)中小企業是中流砥柱。約2/3的工業企業雇員不到100名。眾多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強,技術水平高,靈活性強。(4)壟斷程度高。占工業企業總數2.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占工業就業人數40%和營業額的一半以上。
【農牧業】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21年農林漁業產值680億歐元,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就業人口約56萬。2022年擁有農業企業約25.9萬家,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為主。
【服務業】包括商業、交通運輸、電信、銀行、保險、房屋出租、旅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部門。2021年,服務業就業人數為3366萬,占總就業人口的74.9%。
【旅游業】旅游業發達,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國會大廈、波恩文化藝術展覽館、羅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海德堡古城堡、新天鵝石宮和德累斯頓畫廊等。2021年旅游過夜人次為3.1億,同比增長2.7%。其中,國內游客過夜人次2.8億,同比增長3.3%;國外游客過夜人次3100萬,同比下降3.1%。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公路、水路和航空運輸全面發展。2022年,德國公路貨運總量31億噸,鐵路3.6億噸,內河約1.8億噸,海運2.7億噸。2021年鐵路、公路及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總量78.8億人次,同比下降4%。2022年航空客運量總計1.55億人次,同比增加111%。其中國內旅客同比增加98%,出入境旅客同比增加111.9%。
【財政金融】2022年,德國公共財政總收入1.75萬億歐元,總支出1.88萬億歐元,國家財政預算總赤字1273億歐元。2022年前三季度,德國公共財政總收入1.26萬億歐元,總支出1.33萬億歐元,國家財政預算總赤字657億歐元。截至2021年底,德國聯邦銀行黃金儲備約3370噸,價值約1840億歐元;截至2022年底,外匯儲備344億歐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份額為83.5億歐元。
【對外貿易】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系,全國近1/3的就業人員從事的工作與出口有關。曾于1986-1990年、2003-2008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地位。2022年德國外貿總額為3.07萬億歐元,其中出口額1.58萬億歐元,進口額1.49萬億歐元,順差8232萬歐元。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工產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工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生活水平】2022年德國國民總收入2.84萬億歐元,2021年家庭月平均收入為4979歐元,全職雇員平均月收入為3136歐元。
【外 交】德國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歷來將歐盟和同美國的跨大西洋關系作為外交政策核心支柱。強調維護多邊主義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主張歐盟團結和德法協調,支持歐洲一體化,推動歐盟作為整體應對全球性挑戰;認為美國和加拿大是德國在歐洲以外最緊密的盟友,應密切防務、經濟政策協調,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治理等合作;突出北約對德國安全重要性,致力于履行對北約承諾,加大防務支出;傳統上重視對俄關系,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強烈譴責俄違反國際法,參與多輪對俄制裁;重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發展;繼續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謀求在應對氣候變化、阿富汗、伊朗核問題等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
【國 防】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于1955年11月。軍隊在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為軍隊最高指揮官,現任總監察長卡爾斯滕·布羅伊爾(Carsten Breuer)。
2021年,德國國防預算為469.3億歐元,同比增加2.8%,占政府預算的9.4%。烏克蘭危機升級后,德宣布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包括創建1000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加快軍事現代化進程。2022年,德國國防預算為503億歐元,同比增加7.3%。截至2023年2月,德國防軍總兵力約18.3萬人,其中陸軍約6.3萬人,海軍約1.6萬人,空軍約2.7萬人,其余為中央衛勤、聯合支援和網絡與信息空間部隊等職能部隊。
德國已于2011年取消義務兵役制,改為志愿兵役制。2016年,德國宣布將組建網絡與信息空間部隊,目前規模為1.41萬人,是德軍繼陸、海、空、醫療、后勤之后的第6個軍種。
【教 育】德國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主要由各州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并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屬于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
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對高中畢業生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規定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十分普及。教師為終身公務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2022年,德國各類中小學4.26萬所,高校423所;在校中小學生1110萬人,大學生292萬人。
【新聞出版】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2022年德國各類日報的日發行總量約1460萬份,2021年發行總量約1230萬份,其中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約121萬份。其他全國性大報發行量如下:《南德意志報》,32萬份;《法蘭克福匯報》,20萬份;《商報》,13.4萬份;《世界報》,7.08萬份。有各類雜志近萬種,最重要的時事政治周刊《明鏡》2021年發行量約68.3萬份。
通訊社: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屬于世界最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國內共有57個編輯部,在87個國家和地區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其客戶包括500余家國內和750余家國外新聞單位及大量非新聞機構。德新社用德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語言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采用率達100%。
主要廣播電臺:德國廣播電臺,1994年成立,分別在柏林和科隆進行廣播,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政府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并用德、漢、英等語言播放電視新聞節目。
主要電視臺:德國電視一臺(ARD),1950年成立,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德國電視二臺(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茨。其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和私營電視臺如SAT1、RTL、PRO7也擁有大量觀眾。(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網站、Statista網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