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烏克蘭
【地理位置】 位于歐洲東部。北鄰白俄羅斯,東北接俄羅斯,西連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西南同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毗鄰,南面是黑海、亞速海,隔海同土耳其相望。
【面積】 60.37萬平方公里。
【人口】 4113萬(2022年2月1日起烏統計局官網暫停更新,不含克里米亞地區)。
【首都】 基輔,人口295萬。
【民族】 110多個民族,烏克蘭族占77%,俄羅斯族占17%。
【語言】 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俄語廣泛使用。
【宗教】 主要信奉東正教和天主教。
【國慶日】 8月24日。
【貨幣】 格里夫納,1美元≈36.7格里夫納。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共和國),2個直轄市(首都基輔和塞瓦斯托波爾市)。
【簡史】 舊石器時代早期,烏克蘭現疆域內就存在古代人類活動的痕跡。“烏克蘭”一詞最早見于《羅斯史記》(1187年),意為“邊陲之地”。1237-1241年蒙古金帳汗國(拔都)西征占領基輔。之后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先后統治烏克蘭。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合約》,烏俄正式合并。此后,烏克蘭雖曾有過自己的政府,但未起過實質性作用。1922年加入蘇聯(西部烏克蘭1939年加入)。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
【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2019年5月就任,任期至2024年。總理什梅加爾,2020年3月就任。
【議會】 一院制,由450名議員組成,任期五年。設議長一人、第一副議長一人、副議長一人。2019年7月烏舉行第九屆(非例行)議會選舉,澤連斯基總統領導的“人民公仆”黨、博伊科領導的“反對派平臺—為了生活”黨、前總理季莫申科領導的祖國黨、前總統波羅申科領導的“歐洲團結”黨、歌手瓦卡爾丘克領導的“聲音”黨進入議會。當前執政黨為人民公仆黨,占議會238席位。“反對派平臺—為了生活”黨自2022年5月14日起被禁止活動。
【政府】 本屆政府于2020年3月組成,包括總理、1位第一副總理、4位副總理、16名部長。總理杰尼斯·什梅加爾。主要政府官員有:第一副總理、經濟部長尤利婭·斯維里堅科,外交部長德米特里·庫列巴,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內務部長伊戈爾·克里緬科。
【政治】 2013年11月底,烏當局宣布暫停同歐盟簽署聯系國協議,引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并升級為流血沖突,反對派通過“顏色革命”暴力奪權,亞努科維奇被解除總統職務,導致烏危機爆發。2014年3月16日,根據克里米亞地區(含塞瓦斯托波爾市)全民公投結果,俄接收該地區為新聯邦主體。5月11日,烏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舉行公投,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國”。5月25日,在第六屆(非例行)總統選舉中,波羅申科當選總統。當局推進東南部地區“反恐行動”造成大規模流血沖突。在國際社會努力下,烏沖突雙方于9月初在明斯克達成停火協議,但小規模交火仍時有發生。2015年2月12日,俄烏德法四國領導人在明斯克舉行會談,最終就緩和烏東部地區沖突達成共識。明斯克聯絡小組俄、烏、歐安組織三方代表以及烏東部民間武裝領導人簽署履行2014年9月明斯克停火協議的一攬子措施文件,四國領導人發表聲明支持,隨后烏東部戰事趨于緩和。此后,四國領導人多次會晤,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2019年4月21日,烏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澤連斯基得票73.19%當選,并于5月20日就職。7月21日,烏克蘭舉行第九屆(非例行)議會選舉。澤連斯基總統領導的人民公仆黨贏得450個議席中的254個,獲單獨組閣權。2020年3月4日,烏總理岡察魯克辭職,法律手續原主管社區和領土發展問題的副總理什梅加爾出任總理。
2022年2月21日,俄宣布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2月24日,俄宣布對烏東地區實施特別軍事行動。
【經濟】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烏GDP同比下降4%,為1515億美元。2021年經濟情況有所好轉,GDP同比增長3.2%,約為2000億美元,通脹率10%,失業率10.3%,外貿額1409.1億美元,其中出口680.9億美元、同比增長38.4%,進口728.2億美元、同比增長34%。2022年,受烏克蘭危機影響,GDP下降29.1%,通脹率26.5%,外貿額807.67億美元,其中出口368.58億美元、同比下降45.8%,進口439.09億美元、同比下降39.7%。
【外交】 烏視美西方為外交優先方向,推進加盟入約進程,譴責俄侵略行徑,拒不承認克里米亞并入俄,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同情和支持。2014年9月16日,議會正式批準同歐盟簽署的聯系國協定。12月23日,議會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放棄不結盟地位法案,決定加強與北約合作。2016年1月,烏歐自貿協定正式啟動。2017年9月,烏歐聯系國協定正式生效。2018年9月,烏宣布廢除烏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條約。2018年10月,烏借君士坦丁堡牧首教區廢除1686年法令之機,宣布基輔都主教區脫離莫斯科大牧首宗教管轄。2018年11月,烏俄海軍在刻赤海峽發生海上軍事摩擦,雙方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國際法,侵犯本國主權。2019年2月,烏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加盟入約”寫入憲法。2020年6月,烏獲得北約機會增強伙伴國地位。2022年2月24日,烏宣布同俄斷絕外交關系。6月23日,烏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
【軍事】 烏軍組建于1991年8月24日,繼承了原蘇軍大量部隊、武器裝備及戰略儲備物資,其中包括大批核武器和現代化裝備。1992年,烏宣布奉行無核、中立、不結盟政策,開始進行大規模裁軍,并在俄羅斯、美國的幫助下銷毀了大量核武器。1994年2月,烏在獨聯體國家中率先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正式與北約建立合作關系。2014年,烏放棄不結盟地位,視俄為“侵略者”,宣布大力發展軍備,開啟征兵計劃。2017年,烏總兵力25萬人,后備人員100萬。2019年烏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達到2119億格里夫納,占GDP的5.38%。2020年烏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達2458億格里夫納,占GDP的5.4%。2021年烏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達2673億格里夫納,占GDP的5.93%。2022年2月24日俄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后,烏議會通過有關本年度國家預算“增加國防開支”法案,8月15日烏議會再次通過追加開支法案,目前用于國防和安全支出的國家預算總額達12000億格里夫納(約325.5億美元)。俄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烏平均每月軍費支出約1300億格里夫納(約44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