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面 積】100.1萬平方公里。
【人 口】約1.04億。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占總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約占16%。另有約1000萬至1400萬海外僑民。
【語 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首 都】開羅(Cairo),面積約3085平方公里,人口約2280萬(2017年)。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
【國家元首】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ul Fatah Al-Sisi),2014年6月就職,2018年6月連任。
【國慶日】7月23日(1952年)。
【簡 況】跨亞、非兩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約29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12℃,7月26℃。其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統一埃及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經歷了早王國、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和后王朝時期,30個王朝。古王國開始大規模建金字塔。中王國經濟發展、文藝復興。新王國生產力顯著提高,開始對外擴張,成為軍事帝國。后王朝時期,內亂頻繁,外患不斷,國力日衰。公元前525年,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間,埃及相繼被希臘和羅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漸阿拉伯化,成為伊斯蘭教一個重要中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882年英軍占領后成為英“保護國”。1922年2月28日英國宣布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并于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1958年2月同敘利亞合并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敘利亞發生政變,退出“阿聯”。1971年9月1日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政 治】共和制政體,總統為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掌握實權。
【議 會】2019年4月修憲將議會由一院制改為兩院制。眾議院擁有立法權、監督權和財政權,政府對眾議院負責,受其監督;任期5年,設不少于450個席位。新設的參議院為咨政機構,主要職能是就立法、結約、外交政策等重大事項向眾議院和總統提出建議;任期5年,設300個席位。2020年埃先后舉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現任眾議長哈納菲·賈巴利,參議長阿卜杜瓦哈卜·阿卜杜拉齊格。
【政 府】2022年8月埃及政府改組,馬德布利留任總理。現內閣成員共33人。主要成員有外交部長舒克里、國防部長扎齊,內政部長陶菲格等。
【司法機構】司法機構分為普通司法機構和行政司法機構。普通司法機構的最高部門是最高上訴法院,院長由侯斯尼擔任。行政司法機構的最高部門是最高行政法院,院長由哈菲茲擔任。開羅還設有最高憲法法院,負責解釋法律法規的憲法性質,院長布洛斯·法赫米。檢察機構包括總檢察院和地方檢察分院,總檢察長哈馬達·薩維。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7個省:開羅省、吉薩省、蓋勒尤比省、曼努菲亞省、杜姆亞特省、達卡利亞省、卡夫拉·謝赫省、貝尼·蘇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亞省、索哈杰省、基納省、阿斯旺省、紅海省、西部省、艾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亞歷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亞省、蘇伊士省、東部省、馬特魯省和盧克索省。
【經濟】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46%。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農村人口占總人口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8%。石油天然氣、旅游、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2011年初以來的埃及動蕩局勢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埃及政府采取措施恢復生產,增收節支,吸引外資,改善民生,多方尋求國際支持與援助,以渡過經濟困難。2013年7月臨時政府上臺后,經濟面臨較大困難,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大量財政支持下,經濟情況較前有所好轉。2014年6月新政府成立后,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2022財年):3855.8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2022財年):3780美元。
經濟增長率(2021年/2022財年):6.2%。
貨幣名稱:埃及鎊。
官方匯率(2023年10月):1美元≈30.9埃及鎊
【資 源】主要資源是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8億桶,天然氣3.2萬億立方米,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2015年,埃及近海海域發現地中海范圍內迄今最大天然氣田,潛在天然氣蘊藏量為8500億立方米。埃及的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位居非洲國家第五位和第四位。平均原油日產量達71.15萬桶,天然氣日產量達1.68億立方米,國內消耗的天然氣數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埃及電力供應以火電為主,占86.9%。全國電網覆蓋率達99.3%,世界排名第28位。
【工業】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
【農 業】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7%。近年來,隨著埃及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為中長絨棉(35mm以下)和超長絨棉(36mm以上),被稱為“國寶”。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及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旅游業】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游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游業。主要旅游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2022年埃及共接待1170萬人次游客,高于2021年的800萬,增幅為46.2%。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便利,近幾年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
鐵路:由28條線路組成,總長10008公里,共有796個客運站,日客運量200萬人次。開羅目前共有3條地鐵線路,總長89.4公里,共耗資120億埃及鎊。地鐵四號線分3個階段修建中。
公路:總長約49000公里。
水運:有7條國際海運航線;內河航線總長約3500公里。現有亞歷山大、塞得港、杜米亞特、蘇伊士等62個港口,年吞吐總量為800萬集裝箱,海港貿易量為1.01億噸。蘇伊士運河是溝通亞、非、歐的主要國際航道。近年來,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過運河船只載重量達24萬噸,可容納第四代集裝箱船通過。2022年蘇伊士運河收入達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空運:全國共有機場30余個,其中國際機場11個,開羅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站。2008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聯盟。
【財政金融】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依靠旅游、石油、僑匯和蘇伊士運河四項收入。
【對外貿易】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伙伴是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聯酋等。2022年埃及出口額達516億美元,同比增長18%。
埃及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谷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鋼鐵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車輛、動物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礦物燃料(原油及其制品)、棉花、陶瓷、紡織服裝、鋁及其制品、鋼鐵、谷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銷往阿拉伯國家。
【軍 事】埃及實行義務兵和志愿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義務兵服役期三年。武裝部隊總兵力45萬,預備役部隊25.4萬,其中陸軍32萬、海軍2萬、空軍3萬、防空軍8萬。另有國民警衛隊6萬人、邊防軍1.4萬人、公安部隊6萬人、海岸警衛隊7000人。
【教 育】實行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制度。全國共有基礎教育(含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技術教育)學校42184所,其中公立學校37218所,私立學校4966所。共有大學34所,其中公立大學18所,私立大學16所。著名的有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大學高等教育平均入學率達32%。
【新聞出版】埃及報刊500余種,其中報紙180余種,雜志300余種。埃及主要官方阿拉伯文報刊有:《金字塔報》、《消息報》、《共和國報》、《金字塔晚報》、《圖畫》周刊、《魯茲·尤素福》周刊等。主要英文報刊有《埃及公報》。主要私營報刊有:《七日報》、《今日埃及人報》、《日出報》等。主要門戶網站有:《七日網》、《國家回聲》等。
中東通訊社系埃及國家通訊社,是目前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通訊社,1956年2月創立。
【對外關系】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國際事務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開羅現為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地,2016年7月1日,埃及前外長蓋特擔任新一屆阿盟秘書長。2021年3月,蓋特連任阿盟秘書長。
埃及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政策,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和伊斯蘭屬性,積極開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強阿拉伯國家團結合作,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倡議在中東和非洲地區建立無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重視大國外交,積極發展同新興國家關系,在地區和國際組織中較為活躍。目前,埃及已與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