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它分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來才發(fā)現的流感病毒將歸為丁(D)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豬、馬、蝙蝠等多種動物感染和發(fā)病,是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等人與動物疫病的病原。
這些疫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性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呼吸道癥狀。流感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易感者與感染者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而傳播。一般秋冬季節(jié)是其高發(fā)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經常發(fā)生抗原變異,可以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其中的H和N分別代表流感病毒兩種表面糖蛋白)。流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動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動物,但是豬比較例外。豬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們主要感染的還是豬流感病毒。少數動物流感病毒適應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中文名:流行性感冒病毒
界:病毒界
科: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屬: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組:Group V ((-)ssRNA)
簡稱:流感病毒
常見癥狀:頭痛熱,鼻涕,全身肌肉痛,乏力
直徑:普通80-120納米
傳播方法:飛沫、直接接觸、被污染物品接觸
病毒簡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動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fā)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4000萬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致病性也比較強,但是人們還沒有發(fā)現乙型流感病毒引起過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
流感分類
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稱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稱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
形態(tài)結構
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離的毒株則多呈絲狀,其直徑在80至120納米之間,絲狀流感病毒的長度可達4000納米。
流感病毒結構自外而內可分為包膜、基質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核心
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貯病毒信息的遺傳物質以及復制這些信息必須的酶。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股負鏈RNA,簡寫為ss-RNA,ss-RNA與核蛋白 (NP)相結合,纏繞成核糖核蛋白體(RNP),以密度極高的形式存在。除了核糖核蛋白體,還有負責RNA轉錄的RNA多聚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RNA由8個節(jié)段組成,丙型流感病毒則比它們少一個節(jié)段,第1、2、3個節(jié)段編碼的是RNA多聚集酶,第4個節(jié)段負責編碼血凝素;第5個節(jié)段負責編碼核蛋白,第6個節(jié)段編碼的是神經氨酸酶;第7個節(jié)段編碼基質蛋白,第8個節(jié)段編碼的是一種能起到拼接RNA功能的非結構蛋白,這種蛋白的其他功能尚不得而知。
丙型流感病毒缺少的是第六個節(jié)段,其第四節(jié)段編碼的血凝素可以同時行使神經氨酸酶的功能。
基質蛋白
基質蛋白構成了病毒的外殼骨架,實際上骨架中除了基質蛋白 (M1)之外還有膜蛋白 (M2)。M2蛋白具有離子(主要是Na+)通道和調節(jié)膜內PH值的作用,但數量很少;|蛋白與病毒最外層的包膜緊密結合起到保護病毒核心和維系病毒空間結構的作用。
當流感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完成其繁殖之后,基質蛋白是分布在宿主細胞細胞膜內壁上的,成型的病毒核衣殼能夠識別宿主細胞膜上含有基質蛋白的部位,與之結合形成病毒結構,并以出芽的形式突出釋放成熟病毒。
包膜
包膜是包裹在基質蛋白之外的一層磷脂雙分子層膜,這層膜來源于宿主的細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從宿主細胞出芽,將宿主的細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脫離細胞,去感染下一個目標。
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還有兩種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這兩類蛋白突出病毒體外,長度約為10至40納米,被稱作刺突。一般一個流感病毒表面會分布有500個血凝素刺突和100個神經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區(qū)分病毒毒株亞型的依據。
血凝素(HA)
呈柱狀,能與人、鳥、豬豚鼠等動物紅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稱作血凝素。血凝素蛋白水解后分為輕鏈和重鏈兩部分,后者可以與宿主細胞膜上的唾液酸受體相結合,前者則可以協助病毒包膜與宿主細胞膜相互融合。血凝素在病毒導入宿主細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抗血凝素抗體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神經氨酸酶(NA)
是一個呈蘑菇狀的四聚體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當成熟的流感病毒經出芽的方式脫離宿主細胞之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會經由唾液酸受體與宿主細胞膜保持聯系,需要由神經氨酸酶將唾液酸水解,切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的最后聯系,使病毒能順利從宿主細胞中釋放,繼而感染下一個宿主細胞。因此神經氨酸酶也成為流感治療藥物的一個作用靶點,針對此酶設計的奧司他韋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藥物之一。
命名方式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1980年通過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個要素:型別/宿主/分離地區(qū)/毒株序號/分離年份 (HnNn),其中對于人類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對于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亞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離的以豬為宿主的H1N1亞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號為15,這也是人類分離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病毒變異
流感病毒變異有抗原性變異、溫度敏感性變異、宿主范圍以及對非特異性抑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變異,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變異。抗原性變異與其他病毒不同,特點是表面抗原HA和NA易變異。變異有兩種形式,即抗原性轉變和抗原性漂移。
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變異幅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流感規(guī)模。若變異幅度小,屬于量變,稱為抗原漂移,產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變異幅度大,屬于質變,稱為抗原性轉變,形成新的亞型,此時人群普遍缺乏對它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發(fā)生抗原轉變,構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發(fā)生改變,出現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亞型。變異由量變累為質變。當新的流感病毒亞型出現時,人群普遍對其缺乏免疫力,因此容易引起大流行。
抗原轉變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變異幅度大,屬于質變,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結構一種或兩種發(fā)生變異,與前次流行株抗原相異,形成新亞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于人群缺少對變異病毒株的免疫力,從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兩種不同病 毒同時感染同一細胞,則可發(fā)生基因重組形成新亞型。1978年前蘇聯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與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時感染人則分離出H3N1亞型,這說明自然流行情況下可發(fā)生這樣的變異。過去一直認為新舊亞型病毒株間的交替是迅速的,一旦新亞型出現,舊亞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雖再度出現,卻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兩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抗原發(fā)生了變異,武漢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們對新株沒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行。
抗原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變異幅度小或連續(xù)變異,屬于量變,即亞型內變異。一般認為這種變異是由病毒基因點突變和人群免疫力選擇所造成的,所引起的流行是小規(guī)模的。
在感染人類的三種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著極強的變異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穩(wěn)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會產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與舊毒株之間存在交叉免疫,即針對舊毒株的免疫反應對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變異最為頻繁的一個類型,每隔十幾年就會發(fā)生一個抗原性大變異,產生一個新的毒株,這種變化稱作抗原轉變亦稱抗原的質變;在甲型流感亞型內還會發(fā)生抗原的小變異,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點突變,稱作抗原漂移亦稱抗原的量變。抗原轉變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經氨酸酶抗原同時轉變,稱作大族變異;也可能僅是血凝素抗原變異,而神經氨酸酶抗原則不發(fā)生變化或僅發(fā)生小變異,稱作亞型變異。
對于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性,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認識,一些學者認為,是由于人群中傳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臨較大的免疫壓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斷發(fā)生突變。另一些學者認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時感染豬后發(fā)生基因重組導致病毒的變異。后一派學者的觀點得到一些事實的支持,實驗室工作顯示,1957年流行的亞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個節(jié)段中中有三個是來自鴨流感病毒,而其余五個節(jié)段則來自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變異性增大了人們應對流行性感冒的難度,人們無法準確預測即將流行的病毒亞型,便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性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每隔十數年便會發(fā)生地抗原轉變更會產生根本就沒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繁殖方式
流感病毒能在雞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增殖的病毒游離于羊水或尿囊液中,用紅細胞凝集試驗即可檢出。 流感病毒雖可在組織培養(yǎng)細胞(人羊膜、猴腎、狗腎、雞胚等細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顯的CPE,可用紅細胞吸附試驗判定有無病毒增殖。易感動物為雪貂,病毒在小鼠中連續(xù)傳代可提高毒力,使小鼠肺部發(fā)生廣泛的實質性病變或死亡。
主要特性
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周,—70℃以下或凍干后能長期存活。病毒對干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藥物也很敏感。
傳播途徑
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為隱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動物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帶有流感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少數也可經共用手帕、毛巾等間接接觸而感染。
病毒傳入人群后,傳染性強并可迅速蔓延,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進入人體的病毒,如果不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為機體的特異IgA抗體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異性抑制物滅活,則可感染少數呼吸道上皮細胞,引起細胞產生空泡、變性并迅速產生子代病毒體擴散至鄰近細胞,再重復病毒增殖周期。病毒的NA可降低呼吸道粘液層的粘度,不僅使細胞表面受體暴露,有利于病毒的吸附,而且還促進含病毒的液體散布至下呼吸道,在短期內使許多呼吸道細胞受損。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癥。
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則會引起胃腸型流感。
病毒侵入體內后依靠血凝素吸附于宿主細胞表面,經過吞飲進入胞漿;進入胞漿之后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釋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個節(jié)段在胞漿內編碼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非結構蛋白等構件;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等編碼蛋白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上組裝M蛋白和包膜;在細胞核內,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斷復制并與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組建病毒核心;最終病毒核心與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結合,經過出芽釋放到細胞之外,復制的周期大約8個小時。
流感病毒感染將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從而產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可能引起毛細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
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長短取決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一般為1~4天。起病后患者有畏寒、頭痛、發(fā)熱、渾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癥狀。在癥狀出現的1~2天內,隨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較多,以后則迅速減少。無并發(fā)癥患者發(fā)病后第3~4天就開始恢復;如有并發(fā)癥,則恢復期延長。流感的特點是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發(fā)細菌性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并發(fā)癥多見于嬰幼兒、老人和慢性。ㄐ难芗膊、慢性氣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
診斷方法
病毒感染還會誘導干擾素的表達和細胞免疫調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應,包括高熱、頭痛、腓腸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代謝的毒素樣產物以及細胞壞死釋放產物也會造成和加劇上述反應。
由于流感病毒感染會降低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清除和黏附異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體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經常會造成繼發(fā)性感染,由流感造成的繼發(fā)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在流行期結合臨床癥狀診斷流感并不困難,但要確診或流行監(jiān)測時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病毒分離培養(yǎng)、血清學診斷和快速診斷方法。
病毒的分離與鑒定
通常采取發(fā)病3日內患者的咽洗液或咽拭子,經抗生素處理后接種于9~11日齡雞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于33℃~35℃孵育3~4天后,收集羊水和尿囊液進行血凝試驗。如血凝試驗陽性,再用已知免疫血清進行血凝抑制(hemo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試驗,鑒定型別。若血凝試驗陰性,則用雞胚再盲目傳代3次,仍不能出現血凝則判斷病毒分離為陰性。也可用組織培養(yǎng)細胞(如人胚腎或猴腎)分離病毒,判定有無病毒增殖可用紅細胞吸附方法或熒光抗體方法。
血清學診斷
采取患者急性期(發(fā)病5天內)和恢復期(病程2~4周)雙份血清,常用HI試驗檢測抗體。如果恢復期比急性期血清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即可做出診斷。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非特異性抑制物,因此在進行HI試驗前可用胰蛋白酶等處理血清,以免影響HI試驗結果。HI試驗所用的病毒應當是與當前流行密切相關的病毒株,反應結果才能確切。補體結合試驗(compliment fixation,CF)只能檢測NP、MP的抗體。這些抗體出現早、消失快。因此,CF試驗只能作為是否新近感染的指標。
快速診斷
對患者進行快速診斷,主要是采用間接或直接免疫熒光法、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常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或呼吸道脫落上皮細胞涂片,用熒光素標記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進行免疫熒光染色檢查抗原,或用ELISA檢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用單克隆抗體經免疫酶標法僅用24~72小時即可快速檢測甲、乙型流感病毒在感染細胞內的病毒顆;虿《鞠嚓P抗原。
PCR、核酸雜交或序列分析等方法也被用于檢測流感病毒核酸或進行分型。
預防措施
如何預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早期發(fā)現、及早用藥、可取得較好療效。那如何預防呢?
1.提高自身免疫力。
可以通過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抵抗病毒。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應勞逸結合,過分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極易感染病毒性感冒。加強營養(yǎng),均衡飲食,飲食宜清淡,要多食富含高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兒童不宜進食冷飲。
2.堅持用冷水洗臉,增強鼻粘膜對空氣的適應能力。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根據天氣添衣御寒。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力。另外,在感冒流行期間,盡量少去人口稠密的地方,經常洗手。當身體稍感不適,輕度口干,鼻塞時就立即吃藥,多喝水,注意保暖和休息,使病情及時好轉。
3.空調使用空調前前應先清洗,避免當中的大量病菌隨風吹出;室溫最好控制在24℃以上,保持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避免體溫調節(jié)中樞負擔加重;睡覺時注意空調或電扇勿直吹頭部等。
4.夏季出汗多、消耗大,應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以提高機體抵抗力?蛇m當食用魚、肉、蛋、奶和豆類食品補充蛋白質,多食用新鮮蔬果以攝取維生素C,以及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苦瓜、桃子、黃瓜、綠豆等。
5.服用預防藥物后,一般可使感冒的發(fā)病率降低50%左右。另外,體質較弱的人也可以提前注射疫苗來預防感冒。
6.注意衛(wèi)生
清潔衛(wèi)生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勤洗手、洗澡,勤換衣,勤曬被褥,房間經常通風。身邊如有感冒患者,注意保持距離!感冒高發(fā)季節(jié),盡量少到人員密集場所。
7.學習相關知識
了解流行性感冒的預防和防治,發(fā)現感冒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同時需臥床休息,注意保暖,減少活動,多喝水。
預防流感的方法
被褥床單要勤洗勤換,被子要經常放在太陽下暴曬,殺死有害病菌;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最好帶上口罩(最好不要去);保持房間的空氣流通,經常開窗,保持房間干凈衛(wèi)生;氣候變化很快,記得增減衣物,小心感冒;增強體質,鍛煉身體,做一些有氧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外出回來時,記得洗干凈手,盡量不要用臟手接觸眼睛、鼻子、嘴巴;飲食清淡,不要吃太多辛辣生冷的食物。對于抗病毒治療我國已經有了本土化的磷酸奧司他韋可威。相比進口藥其療效安全性等效。且可威不僅有膠囊劑型,還創(chuàng)新研發(fā)了顆粒劑型方便兒童患者服用。流感疫苗什么時候打;流感疫苗最好是在秋季的時候打疫苗,因為秋冬季是氣溫變化較大,是流感的高發(fā)期,過了冬天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流感也就沒有了,流感疫苗打一針一般可以管半年的時間,打完疫苗半個月就可以產生病毒抗體,增強人體免疫力,可以避免在流感高峰期得病,打完疫苗也要注意,在流感高峰期,記得多注意休息,飲食清淡,增強體質,鍛煉身體。
防治措施
綜合防治
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強流感病毒變異的檢測,盡量作出準確的預報,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是切斷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感病毒依靠飛沫傳染,盡早發(fā)現流感患者、對公共場所使用化學消毒劑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傳播;對于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擾素、金剛烷胺、奧司他韋等藥物進行治療,干擾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病毒復制的細胞因子,金剛烷胺可以作用于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奧司他韋可以抑制神經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離開宿主細胞。還有跡象顯示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獲實驗事實的證實。除了針對流感病毒的治療,更多的治療是針對流感病毒引起的癥狀的,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等,這些藥物能夠緩解流感癥狀但是并不能縮短病程。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飛沫傳播,與普通感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雖然,一年四季人都可能受到流感病毒的攻擊。但冬季是一個高發(fā)季節(jié)。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抵抗力減弱,容易受寒。加之,人們多半時間在室內活動,窗戶常關閉.導致空氣不流通,病毒更容易傳播。另外,冬季氣候干燥,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發(fā)或者加重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
其實,我們只要進行適量運動,注意合理飲食,增強身體抵抗力,流感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以下便是增強免疫力、抵制流感病毒的飲食之道。
食療方法
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內粘膜保持濕潤,能有效發(fā)揮清除細菌,病毒的功能。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物質就是免疫球蛋白。當人體缺乏蛋白質時,會使免疫細胞中的淋巴球數目大量減少,免疫物質合成不足,造成免疫機能嚴重下降。蛋白質主要從動物性食品中取得,如牛肉,去皮雞胸肉、蛋清、牛奶、蝦等。
多吃含鐵的食物
富含鐵的食物研究發(fā)現,缺鐵人群的免疫能力較低。當人體內鐵元素含量不足時,免疫系統(tǒng)中起控制調節(jié)作用的T細胞含量就會下降,從而造成免疫系統(tǒng)無法有效運作。此外,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攝入增加,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促進末梢循環(huán),避免手腳冰涼。因為腳對溫度比較敏感,若腳部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使人容易受流感病毒侵擾。富含鐵質的食物主要有動物肝臟、肉類、豬血、鴨血、蛋、深色蔬菜等。
多吃含鋅的食物
富含鋅的食物鋅能激活200多種對生命重要的激素和酶,幫助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最大的保衛(wèi)作用。缺鋅會使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導致身體的防范能力減弱,使包括流感在內的各種流行病的幾率增加。富含鋅的食物主要有牡蠣、螃蟹、豆類、牛肉、羊肉、魚干,扇貝、豬肝、小麥胚芽等。
維生素
維生素A可以維持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穩(wěn)定性。維生素C和維生素E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對我們身體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而B族維生素參與體內的能量代謝,促進蛋白質合成,對生理功能的正常維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維生素大量存在于蔬菜、水果,谷類、豆類等食物中。
自愈方法
人體在感染流感病毒后或疫苗接種后可產生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笻A和抗NA是流感的特異性抗體?笻A為中和抗體,因此抵抗感染的發(fā)生與抗HA有關,而減輕病情和阻止病毒傳播則與抗NA有關,抗NP具有型特異性,只能用于分離病毒的定型。血清抗體和鼻腔分泌物中的sIgA抗體與保護作用有關,局部分泌性抗體可能是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具有一定抗體滴度的人雖可感染但病情輕微。三個型別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沒有聯系,因此不能誘導交叉保護。當一種病毒的型別發(fā)生抗原性漂移的時候,對該株病毒具有高抗體滴度的人對新株可患輕度感染。血清抗體可持續(xù)數月至數年,而分泌性抗體存留短暫,一般只有幾個月。 細胞免疫應答主要是特異性CD4+ T淋巴細胞能幫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CD8+ T細胞能溶解感染細胞,減少病灶內的病毒量,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值得注意的是CD8+ T細胞反應是有交叉性的(能溶解任何株感染的細胞),不具有株特異性,可能主要直接作用于病毒核蛋白,而不是作用于病毒體表面糖蛋白。
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類以外,還可以感染禽、豬、馬等動物;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丙型流感病毒在人和豬中都有流行。根據病毒基因進化研究推論,所有哺乳動物中的流感病毒均來源于禽流感病毒。不同動物流感病毒的基因進化率不同,人甲型流感病毒HA及NA基因進化最快,禽流感病毒則較慢。
注射疫苗
流感病毒傳染性強,傳播快,易造成大流行。預防流感除加強自身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居室衛(wèi)生、流行期間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場所要進行必要的空氣消毒之外,接種疫苗可明顯降低發(fā)病率和減輕癥狀。但由于流感病毒不斷發(fā)生變異,只有經常掌握流感病毒變異的動態(tài),選育新流行病毒株,才能及時制備出有特異性預防作用的疫苗。應用的疫苗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據報道,市場上試用的減毒活疫苗是溫度敏感減毒株(Ca)A AnnArbor/6/60(H2N2)與H1N1或H3N2野毒株雜交產生的疫苗株。我國四川的B/四川/379/99代表株已被WHO推薦為2001~2002年全球流感季節(jié)的預防疫苗。
滅活疫苗的優(yōu)點是經皮下注入,可產生大量的IgG,副作用小,缺點是局部sIgA少,接種次數多。減毒活疫苗采用鼻咽腔噴霧法接種,雖然操作簡單方便,局部SIgA較多,但是副作用大,類似輕癥感染。
研制的HA和NA亞單位疫苗副作用小,可抑制病毒在呼吸道的復制和傳播,還可減輕臨床癥狀。國外對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用基因重組的方法將流感病毒的HA基因重組到痘苗病毒基因中,制成重組疫苗并已獲得表達,經動物接種證實可產生特異性抗體。
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和預防繼發(fā)性細菌感染。
2018年6月11日,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我國獲批上市,用于預防3歲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的感染,獲批上市的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除包含普通三價流感疫苗的A1、A3、BV型病毒外,還包含BY型流感病毒。
主要危害
有研究發(fā)現,冬季流感可使心臟病以及中風的概率增加一倍。呼吸道疾病的頭一周內,心臟病及中風概率更增加兩倍。
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流感能導致冠心病暴死增加,因為它引發(fā)的炎癥破壞了動脈中“休眠”凝塊的平穩(wěn)性。人們在感染流感后死于心臟病的風險上升了1/3。研究人員發(fā)現,流感感染引起的急性肺炎能破壞動脈中動脈粥樣硬化板塊的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板塊是一些膽固醇和纖維組織形成的堅硬的沉積物,它們堆積在血管壁上。當它們分裂時,就會釋放出凝塊,阻礙血液流向心臟,引起心臟病發(fā)作。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流感疫苗不僅能增強接種者對感冒病毒的免疫能力,而且還有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功效?怂_斯大學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心臟病人注射流感疫苗后,再次心臟病發(fā)作的機率比沒有打防疫針的心臟病人減少67%。由于人體在對抗病毒或感染時,動脈集聚物便會發(fā)炎,從而導致心臟病發(fā)作,而打防疫針后可抵抗流感病毒,可收到防止心臟病發(fā)作之功。洛杉磯薩馬利亞醫(yī)院心臟研究所做的實驗顯示,冬天心臟病發(fā)作特別多,夏季較少,平均減少15%—22%。冬天發(fā)病致死率也高。原因可能與夏天天氣暖和,冬天寒冷,此時血凝因素較為活躍,血液較為粘稠。馬里蘭大學所做的研究也顯示,內置去纖顫器的病人,在冬天或春天會需要較多次電擊,以抑止心臟停跳。電擊次數比夏天和秋天多了40%。研究人員稱流行性感冒可以觸發(fā)致命的心臟病發(fā)作。報告顯示,流感可以使心臟疾病惡化,在流感季節(jié)里,死于心臟病發(fā)作的患者明顯增多。僅在美國,這一數目每年就高達9萬。
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指出,注射流感疫苗和在冬季時留在暖和的地方,有助于減少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
我國多數患有心臟病的人沒認識到他們正處于由流感引起的與心臟病有關的并發(fā)癥的高風險中,接種流感疫苗者廖廖無幾。我國流感流行通常發(fā)生在12月或者1月開始,持續(xù)時間為兩個月。鑒于此,仍是接種一年一度有效的流感疫苗的最佳時機。
研究進展
美國研究人員說,他們找到一種可以使那些抗藥性菌株停止繁殖的抗流感新藥,為治療流感帶來希望!犊茖W》雜志上發(fā)表的報告說,科研人員已經在老鼠身上的實驗上取得了有效的結果。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其它動物身上實驗,測試它的療效。
這種新藥通過阻斷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種重要酶(神經氨酸苷酶),從而阻止它侵襲其它的細胞。這種酶使流感病毒與人體細胞之間產生聯系,再去傳染新的細胞。
科學家研制出來的這種新型抗流感藥可以永久性地附著在這種酶上,阻斷它的移動,繼而阻止病毒繼續(xù)擴散傳染別的細胞。科學家把這種新藥叫做DFSAs, 由于藥物的作用,流感病毒如果想繼續(xù)移動繁殖的話只能先自我毀滅,因此無法再感染別的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