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該病是一種寄生于細胞內的寄生菌,主要通過蜱(也叫壁虱)叮咬傳播。該病臨床癥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河南省衛生廳通報稱,截至2011年5月24日,河南省共報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蜱蟲病)病例70例,死亡4例。2024年3月19日,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發布公報說,日本國內首次確認出現“蜱蟲病”人際間傳播。
基本介紹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稱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的,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
無形體病無形體是一種寄生于細胞內的寄生菌,主要通過蜱(也叫壁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養動物)后再叮咬人,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主要侵染人體末梢血的中性粒細胞。無形體病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特點,潛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續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
1994年,美國得州大學Chen等首次報告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后來研究發現,HGA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其癥狀與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發生誤診,嚴重時可導致死亡。衛生部網站公布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提醒廣大醫師關注這一并不常見的傳染病。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美國的部分地區及歐洲大多數國家中,有蜱類存在的地區,往往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率比較高。此外,有些哺乳動物也可能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儲存宿主,例如美國發現的白足鼠、白尾鹿,歐洲的紅鹿、牛、山羊等。衛生部《指南》中提到,我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為專性細胞內寄生細菌,可與中性粒細胞和粒細胞表面的巖藻糖基化和唾液酸化糖基化折疊蛋白結合,從而侵染粒細胞(圖2),引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研究發現
衛生部《指南》提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是引起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病原,屬于立克次體目無形體科。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曾被命名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后來的系統發育學研究發現,應該將其單獨列為無形體科、無形體屬中的一新種,名為“嗜吞噬細胞無形體”。1990年,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名患者在被蜱螫傷后2周發生熱病死亡。在感染后期,醫師觀察到該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內有小簇細菌。研究者開始時推測這是患者免疫細胞對革蘭陽性球菌吞噬作用的結果。血涂片檢查發現,該患者的癥狀與人埃立克體病相似——外周血單核細胞周圍有細菌聚集。但是血液培養和查菲埃立克體(E. chaffeensis)特異性血清學和免疫組化檢測都找不到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的病原體。隨后的2年中,有13例相似病例在美國被陸續發現。直至1994年,經過DNA測序等分子水平鑒定,發現該病的病原體與查菲埃立克體不同。該病開始時被命名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病(HGE),因為其致病原在形態學和血清學檢測提示該病原與馬埃立克體和吞噬細胞埃立克體相似。隨后,研究者提出,對立克次體科和無形體科家族做重新分類,廢除了立克次體科,將埃立克體科的部分分支歸作無形體科旗下,部分歸作埃立克體屬、無形體屬和新立克次體屬旗下。埃立克體屬和無形體屬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細胞的蜱傳播疾病病原。
流行病學
據衛生部《指南》介紹,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可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后再叮咬人,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還可能通過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血液等體液傳播,但具體機制仍有待證實。因此,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群為該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勞動者和旅游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患者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陪護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美國2005年的一項全國性研究顯示,2001-2002年間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年發病率為1.4例/百萬人,60~69歲年齡組的發病率最高。我國安徽省也于2006年發現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
從發病率高峰月份情況看,夏季蜱活動頻繁的月份(5月~10月),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發病率較高。
衛生部門分離出蜱蟲所攜新型病毒,感染該病毒臨床癥狀與無形體病相似。
2010年9月11日,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
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種傳播類型。有些病毒在其節肢動物媒介中,可經卵、交配或胚胎期傳播。
宿主動物與傳播媒介
動物宿主持續感染是病原體維持自然循環的基本條件。國外報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儲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類以及其他動物。在歐洲,紅鹿、牛、山羊均可持續感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國外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傳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屬的某些種(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中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核酸。中國的儲存宿主、媒介種類及其分布尚需做進一步調查。
傳播途徑
(1)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后,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
(2)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有可能會導致傳播,但具體傳播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國外曾有屠宰場工人因接觸鹿血經傷口感染該病的報道。
人群易感性
人對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高危人群主要為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為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游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
地理分布和發病季節特點
已有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國家有美國、斯洛文尼亞、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及韓國等,但僅美國和斯洛文尼亞分離到病原體。根據國外研究,該病與萊姆病的地區分布相似,中國萊姆病流行區亦應關注此病。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不同國家的報道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為活躍的月份。
主要病理改變
病理改變包括多臟器周圍血管淋巴組織炎癥浸潤、壞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結單核吞噬系統增生等,主要與免疫損傷有關。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中性粒細胞后,可影響宿主細胞基因轉錄、細胞凋亡,細胞因子產生紊亂、吞噬功能缺陷,進而造成免疫病理損傷。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癥狀為發熱(多為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體格檢查可見表情淡漠,相對緩脈,少數病人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并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重癥患者可有間質性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以及繼發細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進行激素治療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較危重。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合并臟器損害的患者,心、肝、腎功能檢測異常。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陽性。
其中: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可作為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病人發病第一周即表現有白細胞減少,多為1.0-3.0×10/L; 血小板降低,多為30-50×10/L。可見異型淋巴細胞。
尿常規: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檢查: 肝、腎功能異常;心肌酶譜升高;少數患者出現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升高。可有血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氯、低鈣等。少數病人還有膽紅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并發癥
如延誤治療,患者可出現機會性感染、敗血癥、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衰、呼吸窘迫綜合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響病情和預后。
病例診斷
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診斷。
(一)流行病學史。
1. 發病前2周內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動的丘陵、山區(林區)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觸過危重患者的血液等體液。
(二)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主要癥狀為發熱(多為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個別重癥病例可出現皮膚瘀斑、出血,伴多臟器損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三)實驗室檢測。
1. 血常規及生化檢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嚴重者呈進行性減少,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鏡檢中性粒細胞內可見桑葚狀包涵體。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轉氨酶升高。
2. 血清及病原學檢測
(1)急性期血清間接免疫熒光抗體(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M抗體陽性。
(2)急性期血清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G抗體陽性。
(3)恢復期血清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細胞標本PCR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特異性核酸陽性,且序列分析證實與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同源性達99%以上。
(5)分離到病原體。
(四)診斷標準。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項和(三)項1項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無法獲得明確的流行病學史。
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三)項1項中的(2),或(三)項2項中的(1)或(2)。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同時具備(三)項2項中(3)、(4)、(5)中的任一項。
鑒別診斷
(一)與其他蜱傳疾病、立克次體病的鑒別: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HME)、斑疹傷寒、恙蟲病、斑點熱以及萊姆病等。
(二)與發熱、出血及酶學指標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鑒別: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等。
(三)與發熱、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腸道疾病的鑒別:傷寒、急性胃腸炎、病毒性肝炎。
(四)與發熱及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傾向的內科疾病的鑒別: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可通過骨髓穿刺及相應病原體檢測進行鑒別。
(五)與發熱伴多項酶學指標升高的內科疾病鑒別:主要是免疫系統疾病,如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熱。可通過自身抗體等免疫學指標進行鑒別。
(六)其他:如支原體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鼠咬熱、藥物反應等。
治療用藥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并發癥,對疑似病例可進行經驗性治療。一般慎用激素類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1. 四環素類抗生素(1)強力霉素。為首選藥物,應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時首劑可加倍。8歲以上兒童常用量:首劑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癥患者可考慮靜脈給藥。
(2)四環素。口服:成人常用量為0.25-0.5g/次,每6小時1次;8歲以上兒童常用量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靜脈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給藥;8歲以上兒童為一日10-20 mg/kg,分2次給藥,每日劑量不超過1g。住院患者主張靜脈給藥。四環素毒副作用較多,孕婦和兒童慎用。
強力霉素或四環素治療療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熱后至少3天,或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各種酶學指標基本正常,癥狀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強力霉素或四環素等藥物,一般可在24-48小時內退熱。因人粒細胞無形體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尚缺乏快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可對疑似病例進行經驗性治療,一般用藥3-4天仍不見效者,可考慮排除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診斷。
2.利福平:兒童、對強力霉素過敏或不宜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者,選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兒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類藥有促進病原體繁殖作用,應禁用。
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對病情較重患者,應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體弱或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者可給予胃腸營養、新鮮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治療,以改善全身機能狀態、提高機體抵抗力。
支持治療
1. 對高熱者可物理降溫,必要時使用藥物退熱。
2. 對有明顯出血者,可輸血小板、血漿。
3. 對合并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 對粒細胞嚴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5. 對少尿患者,應堿化尿液,注意監測血壓和血容量變化。對足量補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劑。如出現急性腎衰時,可進行相應處理。
6. 心功能不全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7. 應慎用激素。國外有文獻報道,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后可能會加重病情并增強疾病的傳染性,故應慎用。對中毒癥狀明顯的重癥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可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
出院標準
體溫正常、癥狀消失、臨床實驗室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或明顯改善后,可出院。
預后狀況
據國外報道,病死率低于1%。如能及時處理,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如出現敗血癥、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衰、呼吸窘迫綜合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易導致死亡。
隔離及防護
對于一般病例,按照蟲媒傳染病進行常規防護。在治療或護理危重病人時,尤其病人有出血現象時,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環境和物品的消毒處理。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合并臟器損害的患者,心、肝、腎功能檢測異常。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陽性。其中: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可作為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病人發病第一周即表現有白細胞減少,多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為30-50×109/L。可見異型淋巴細胞。
尿常規: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檢查: 肝、腎功能異常;心肌酶譜升高;少數患者出現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升高。可有血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氯、低鈣等。少數病人還有膽紅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預防措施
衛生部《指南》提倡公眾和醫務人員落實一系列預防控制措施,包括公眾教育、提高實驗室診斷能力、控制媒介傳播與宿主動物(即蜱、鼠等)和妥善管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
《指南》指出,因為蜱叮咬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教育公眾,特別是高危人群避免被蜱叮咬具有重要意義。公眾應少在草地、樹林等環境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這些地區,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例如穿緊口長袖衣和涂抹避蚊胺(DEET)。同時提醒公眾,一旦出現上述疑似體征,應主動就醫并將相關暴露史告知醫生。
《指南》還要求各地開展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實驗室診斷能力等。為了配合醫務人員、疾控人員等的工作需要,衛生部網站上還提供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診療方案(試行)》、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試行)》、《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實驗室檢測方案(試行)》和《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專題調查方案(試行)
人對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高危人群主要為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為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游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不同國家的報道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為活躍的月份。我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核酸。根據國外研究,該病與萊姆病的地區分布相似,我國萊姆病流行區亦應關注此病。
(一)做好公眾預防的指導和健康教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預防該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導公眾、特別是高危人群減少或避免蜱的暴露。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或體征,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蜱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應盡量避免在此類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尤其是已發現過病人的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著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著或叮咬,且容易發現附著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膚和衣服上噴涂避蚊胺(DEET)等驅避劑進行防護。在蜱棲息地活動時或活動后,應仔細檢查身體上有無蜱附著。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發現蜱附著在身體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蜱除去。因蜱體上或皮膚破損處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避免被蜱叮咬。
(二)開展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培訓。
各地應開展對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發現、識別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能力,規范其治療行為,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三)提高實驗室診斷能力。
發現疑似病例時,應及時采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逐步提高對該病的實驗室檢測能力,建立實驗室檢測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疫情的地區及有條件的地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醫療機構也應逐步建立該病的實驗室診斷能力。
(四)媒介與宿主動物的控制。
出現暴發疫情時,應采取滅殺蜱、鼠和環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環境中蜱和鼠的密度。
(五)病人的管理。
對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一般不需要對病人實施隔離。
防護須知
防蟲由于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涂驅蚊液,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除蟲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正確的方法是趕緊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后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鑷子將蜱蟲去除(注意蜱蟲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體內),之后趕緊進行入院觀察治療,并注射相應的抗病毒藥物,在度過潛伏期之后,身體無發病癥狀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并一定要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切記這段話。
人際間傳播
2011年8月13日,衛生部首次披露,研究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就是俗稱的蜱蟲病,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確診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盡量單間隔離。
衛生部當日發布通知,對于確診的蜱蟲病病例,家屬要密切觀察病人有無嘔血、咯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現,有出血表現的病人應住院治療,醫院盡量單間隔離并張貼明確標識。病人診療用品專人專用,診療醫務人員相對固定,盡量減少探視,所有進出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對接觸過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適宜防護措施的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自停止接觸后觀察14天,如出現發熱等癥狀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治。
對于醫護人員,衛生部也作出明確要求,醫療、流調、采樣、陪護及轉運人員應按預防接觸傳播類疾病的原則進行防護。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時應戴乳膠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應摘除手套,洗手消毒。從事氣管插管或其他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穿隔離衣并戴外科口罩和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置專用包裝袋并進行消毒。
2024年3月19日,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發布公報說,日本國內首次確認出現“蜱蟲病”人際間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