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亦稱“小兒麻痹癥”,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為急性傳染病。病毒主要包括1、2、3三種血清型,其中引起癱瘓的主要為1型。病毒對神經元具有侵害性,導致神經元變性、壞死,嚴重時導致患者癱瘓。人類是其唯一的天然宿主,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大部分感染者(90%-95%)為隱性感染,表現無癥狀。部分患者可有發熱、頭痛、咽痛、倦怠等癥狀,而由于病毒可侵犯神經系統,患者還可能出現癱瘓等臨床表現,重者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致死。
不同臨床分型之間的癥狀呈現差異,從隱性感染、到非特異性流感樣癥狀,再到嚴重時的急性弛緩性癱瘓,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的患者會出現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這五個病程階段。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病毒經口進入腸道后在腸道中繁殖。
目前尚無針對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特效藥,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以及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接種疫苗是最主要的預防手段。全球還未完全消滅脊髓灰質炎,入境野生病毒導致的病例仍存在風險。
脊髓灰質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病史詢問、臨床表現和相關實驗室檢查,包括糞便病毒分離和(或)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等。預后根據病程類型和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病情較輕的患兒能順利恢復,但重癥癱瘓型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中醫病名:脊髓灰質炎
外文名:Poliomyelitis
別 名:小兒麻痹癥
就診科室:兒科、感染科、康復科
多發群體:5歲以下兒童
常見發病部位:神經系統、腸道
常見病因: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
常見癥狀:熱、頭痛、咽痛、倦怠,急性遲緩性癱瘓,呼吸肌麻痹
傳染性:是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是否遺傳:否
相關藥物: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地巴唑、加蘭他敏等
流行病學
在實施疫苗免疫之前,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呈自然流行狀態,發病率高,可成為地方性流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為流行高峰。中國7~9月發病最多,一般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普及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之后,該病發病率顯著下降。2000年中國已經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的目標,進入維持無脊灰狀態階段。不過,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之前,中國仍存在輸入性野生病毒所致脊髓灰質炎的風險。
病因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發病原因
該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脊髓灰質病毒屬于微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包括3個血清型(1、2、3型),引起癱瘓的多為1型,占80%~90%,其次為3型。
該病毒具有嗜神經性,導致受感染的神經元變性、壞死,嚴重時導致患者癱瘓。該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和乙醇無法將其滅活,但電離輻射、甲醛、氧化劑、含氯消毒劑、高溫、紫外線和苯酚等可迅速將其滅活。
誘發因素
與確診的脊髓灰質炎患者有密切接觸史。
近期曾到過脊髓灰質炎流行的地區。
近期當地發生脊髓灰質炎野生型病毒輸入事件。
癥狀
脊髓灰質炎患者臨床表現多樣,不同臨床分型之間的癥狀有很大差異。從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到病情較輕時的僅有發熱、頭痛、咽痛、倦怠、食欲減退等非特性流感樣表現,到病情嚴重時的不對稱性弛緩性癱瘓,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隱性感染性脊髓灰質炎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沒有任何癥狀。
頓挫型脊髓灰質炎
大約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內出現非特異性流感樣癥狀,表現為發熱、頭痛、咽痛、倦怠、食欲減退、嘔吐和腹痛等。
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
約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異性流感樣癥狀外,還會有更嚴重的頭痛、惡心、嘔吐以及頸部、軀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內熱退,腦膜刺激征可持續2周,但無癱瘓表現。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
大約0.1%的感染患者會表現為癱瘓型,該型患者不僅具有上述非癱瘓型的臨床表現,且病損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和腦神經。按癱瘓發生的部位又分為脊髓癱瘓型脊髓灰質炎、延髓脊髓灰質炎和腦灰質炎,會引起相應神經元的損傷,產生肢體馳緩性癱瘓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現。
具體可分為5期,即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
前驅期
與上述頓挫型臨床表現類似,通常經過1~4天,熱退、癥狀消失。此期相當于第一次病毒血癥,此后患者會經歷2~5天的無癥狀期或靜止期。
癱瘓前期
患者此期會再次發熱,體溫可達>39°C,常伴有寒戰不適、肌肉疼痛無力、嘔吐、頸強直。此期可持續2~3天。
癱瘓期
一般在第2次發熱體溫開始下降時或在高熱與肌痛處于高峰時發生癱瘓,短期內(通常3~4天)癱瘓達到最嚴重程度,退熱后癱瘓不再進展。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4型:
脊髓型:此型最多見,癱瘓多為下運動神經元性,表現為急性遲緩性癱瘓,其特點:癱瘓肌群分布不均勻、不對稱,好發于下肢單側,近端大肌群癱瘓出現早且重,不伴感覺障礙。如果發生上行癱瘓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頸部而達到延髓。
腦干型:此型影響伴有腦神經支配的肌群,特別是軟腭和咽部肌肉容易受累,極少數可以累及延髓呼吸和循環中樞,產生呼吸肌麻痹等表現。
腦炎型:主要表現為神經錯亂和意識障礙,多見于嬰兒,此型是唯一以為特征的脊髓灰質炎,可出現痙攣性癱瘓,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受損,極少見。
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腦干型癱瘓的臨床表現,可出現肢體癱瘓、腦神經受損、呼吸中樞損害、血管運動中樞損害等。
恢復期
癱瘓期一般持續1~2周,此后進入恢復期,癱瘓肌肉的功能逐漸恢復。一般從遠端肌群開始恢復。癱瘓輕者1~3月可恢復,但重者可能經過數月更長時間才能恢復。
后遺癥期
發病2年以上,癱瘓肌肉功能仍不能恢復,即進入此期。運動神經元變性壞死導致相應肌肉功能喪失,引起肢體肌肉萎縮、軀干或肢體畸形、脊柱彎曲、馬蹄足內翻或外翻等。
就醫
曾去過有脊髓灰質炎的疫區,出現發熱、多汗、煩躁、肌肉酸痛及肢體感覺過敏,甚至有肌肉的運動遲緩麻痹時,需及時就醫。
診斷流程
就醫時醫生可能會問如下問題:
近期有沒有接觸過確診為脊髓灰質炎的病人;
近期有沒有到過脊髓灰質炎流行的地區;
居住地是否有脊髓灰質炎野生型的報告;
是否按照正規的脊髓灰質炎免疫的流程接種;
是否有免疫缺陷方面的問題或者疾病。
醫生會根據患者是否有接觸史、接種疫苗史及臨床表現,結合糞便病毒分離和(或)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來確定診斷。
就診科室
兒科、感染科。
經有效治療后,常還需就診于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
相關檢查
查體
主要對患者進行神經系統的體格檢查,檢查患者感覺神經、生理及病理反射、肌力、肌張力等情況。
實驗室檢查
糞便病毒分離
從糞便中分離到脊髓灰質炎病毒,然后利用測序分析或者特異性抗血清中和實驗鑒別其血清型,是該病最重要的確診性試驗。
血清免疫學檢查
脊髓灰質炎病毒血清型分為3型,特異性抗血清中和實驗可檢測血清型,恢復期血清中IgG抗體比急性期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有診斷意義。
腦脊液檢查
不同時期的腦脊液檢查結果有區別。前驅期腦脊液一般正常,癱瘓前期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輕度增加,蛋白輕度增加,細胞數多于癱瘓后3周時恢復正常,蛋白質可在4~6周時恢復正常,呈現蛋白-細胞數分離現象,糖、氯化物和腦脊液培養一般正常。
鑒別診斷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處于癱瘓前期時,需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等鑒別,其中,結核性腦膜炎可有腦膜刺激征,但脊髓灰質炎腦脊液檢查符合無菌性腦膜炎,糞便中可查到脊髓灰質炎病毒。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處于癱瘓期時,還需要與吉蘭-巴雷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以及外傷性癱瘓等進行鑒別,必要時可借助相關檢查。其中,吉蘭-巴雷綜合征最難鑒別,但其具有對稱性癱瘓、感覺障礙和錐體束征等特點,可用于鑒別。
治療
根據患者具體的脊髓灰質炎類型及病情嚴重程度,需采取不同方法進行處理,強調個性化治療。
目前沒有針對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特效藥,以對癥支持治療、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為主。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以對癥治療為主。
對于癱瘓急性期患者,應收治住院進行對癥支持治療,主要是臥床休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來控制發熱及減緩病情的快速進展,以及使用鎮痛、解熱及止痛藥物緩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適癥狀。此外,還包括針對伴有呼吸功能障礙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療等。
一般治療
前驅期及癱瘓前期治療
患者臥床休息,盡量避免肌肉注射、手術等刺激及損傷,以減少癱瘓的發生。
癱瘓期治療
應將癱瘓肢體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及受壓。
對于較大兒童,在床墊下放置木板,可減輕背部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熱敷也有效。
下肢癱瘓病例,可用踏足板防止發生足下垂。
恢復期及后遺癥期治療
體溫恢復正常、癱瘓停止進展后,可首選綜合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矯形支具等,康復訓練過程中需定期評估患者運動功能。
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
對于前驅期及癱瘓前期脊髓灰質炎患者,如發熱較高、病情進展迅速,可短時間內運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煩躁不安、發熱、肌肉劇烈疼痛,可用解熱鎮痛藥物以緩解癥狀。
對于癱瘓期患者,還可使用神經細胞的營養性藥物(如維生素B1、B12)、促神經傳導藥物(如地巴唑)及增進肌肉張力的藥物(如加蘭他敏等),以促進功能恢復。
手術治療
該疾病本身無需手術,但如因嚴重癱瘓造成畸形,可采用矯形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對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患者,可以輔助中醫按摩、推拿、針灸、理療等,以促進癱瘓肌肉的恢復。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預后
隱性感染性脊髓灰質炎、頓挫型脊髓灰質炎及非癱瘓型脊髓灰質炎,一般預后良好,也沒有長期后遺癥。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的預后主要取決于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程度。嚴重的延髓受累病例病死率高達60%,相對較輕的延髓或脊髓受累病例病死率為5%~10%。
總體來說,病情較輕的患兒多數能較順利地恢復,癱瘓嚴重的病例完全康復的可能性較小,且多數留有后遺癥。
后遺癥
隱性感染性脊髓灰質炎、頓挫型脊髓灰質炎及非癱瘓型脊髓灰質炎,一般不會有后遺癥。
只有因神經系統受損嚴重而出現癱瘓癥狀的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患者,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肢體或軀干畸形等后遺癥。
康復
對于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患者而言,康復治療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功能鍛煉和理療、水療等方式。
功能鍛煉
醫生會根據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肌力訓練計劃,并根據肌力和耐力變化隨時調整訓練計劃。一般建議進行中等強度有氧訓練、低強度肌力訓練。
理療和水療
理療包括不產生疲勞的練習、拉伸、按摩,每周定時規律進行。
水療對于患者的心理調適、放松具有積極意義,同時能提高患者獨立性,并使患者獲得更好的運動控制和平衡能力。
并發癥
脊髓灰質炎最主要的并發癥為呼吸系統并發癥,多見于延髓型呼吸麻痹患者,可繼發肺炎、肺不張、急性肺水腫等。部分患者戶檢可發現心肌病變,多由病毒直接引起,但僅根據臨床表現較難確診。消化系統并發癥為消化道出血、腸麻痹、急性胃擴張等。其他并發癥還包括尿留所致的尿路感染,長期臥床導致的壓瘡及氮、鈣負平衡,表現為骨質疏松、尿路結石和腎衰等。病毒亦可侵犯心肌,導致心電圖T波、S-T段和P-R間期改變,見于10%~20%的患者。
預防
管理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及時疫情報告,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颊咦云鸩∪掌鹬辽俑綦x40天,最初1周強調呼吸道和胃腸道隔離。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20天,對于病毒攜帶者應按患者的要求隔離。
切斷傳播途徑
急性期患者糞便用20%含氯石灰乳劑,將糞便浸泡消毒1~2小時或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后再排放,沾有糞便的尿布、衣褲應煮沸消毒,被服應日光暴曬。加強水、糞便和食品衛生管理。
主動免疫
目前中國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有:脊髓灰質炎(脊灰)滅活疫苗(IPV)、二價脊灰減毒活疫苗(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除此之外,還包括含脊髓灰質炎(脊灰)滅活疫苗(IPV)成分的聯合疫苗,如:吸附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合疫苗。
目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21年版)》中脊灰疫苗的免疫程序與接種方法為:
接種對象及劑次:共接種4劑,其中2月齡、3月齡各接種1劑IPV,4月齡、4周歲各接種1劑bOPV。
接種途徑:IPV:肌內注射。bOPV:口服。
接種劑量:IPV:0.5ml。bOPV:糖丸劑型每次1粒;液體劑型每次2滴(約0.1ml)。
如果兒童已按疫苗說明書接種過IPV或含IPV成分的聯合疫苗(如:吸附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合疫苗),可視為完成相應劑次的脊灰疫苗接種。全程IPV的免疫程序為2月齡、3月齡、4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如兒童已按免疫程序完成4劑次含IPV成分疫苗接種,則4歲無需再接種bOPV。
原發性免疫缺陷、胸腺疾病、HIV感染、正在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近期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正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調節作用的藥物(例如大劑量全身皮質類固醇激素、烷化劑、抗代謝藥物、TNF-α抑制劑、IL-1阻滯劑或其他免疫細胞靶向單克隆抗體治療)、目前或近期曾接受免疫細胞靶向放射治療者,建議按照說明書全程使用IPV。
上海市宣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為維持上海市無脊髓灰質炎狀態,進一步減少由脊灰減毒活疫苗(OPV)疫苗株引起的脊灰減毒活疫苗相關病例(VAPP)、脊灰減毒活疫苗衍生病毒病例(VDPV)及其相關事件發生,調整上海市免疫規劃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調整后程序為2月齡、3月齡、4月齡和18月齡兒童各接種1劑脊灰滅活疫苗(IPV)。
江蘇省決定于2023年1月1日起將現行“2劑次脊灰滅活疫苗(IPV)+2劑次二價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調整為“4劑次脊灰滅活疫苗(IPV)。
浙江省自2023年7月1日起將脊灰疫苗常規免疫接種方案由現行的“2劑脊灰滅活疫苗(IPV)+2劑二價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調整為“4劑次IPV”。
被動免疫
未服過疫苗的幼兒、孕婦、醫務人員、免疫力低下者、扁桃體摘除等局部手術后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及兒童,若與患者密切接觸,應及早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推薦劑量0.3~0.5mL/kg,每月1次,連用2次,免疫效果可維持2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