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ologne)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范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根據文化遺產標準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國城市科隆的一座天主教堂,它是科隆市絕對的標志性建筑,其157米高的鐘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于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兩位是塞維利亞大教堂和米蘭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其建筑期長達632年,堪稱世界之最。最初的設計規模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筑方法,極為樸素。建造工程因為戰爭而多次被阻斷。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880年10月15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成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38米(有資料說是161米)。大教堂內分為5個禮拜堂(有資料說是10座),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達43.35米,中廳跨度為15.5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制席位,圣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教堂內部裝飾也很講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出圖畫,圖畫上是圣經故事。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圣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成為研究中世紀建筑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寶貴資料。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圣王”的尸骨。在唱詩班回廊,還保存著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斯蒂芬·洛赫納(stephen lochner)1440年為教堂所作的壁畫和法衣、雕像、福音書等文物。
二戰期間,科隆大教堂部分曾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志。這座在1880年至1888年間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至今仍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如今,每年都會有超過500萬游客前來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