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柏林墻(berlin wall)倒下,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gate)就成了柏林重新統一的標志。自1961年8月13日開始,前民主德國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后改建為混凝土墻(即柏林墻),切斷了東、西柏林之間的自由往來。1989年,柏林墻被推到,東西德重新走到了一起,宣告冷戰時代的結束。所有的這些,勃蘭登堡門都一一親歷見證。
受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二世(king frederick william ii of prussia)委任,勃蘭登堡門是由卡爾·哥特哈德·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設計并于于1778年至1791年間修建而成,當時建造勃蘭登堡門是將其看作和平的象征。如今,勃蘭登堡門已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勃蘭登堡門由12根多利安式圓柱(一邊各六根),5條通道組成。當時,普通民眾只被允許從最外側的兩條通道通過。門的頂端是一個四馬二輪戰車的雕塑,戰車上是羅馬勝利女神維多利亞。勃蘭登堡門的設計是基于希臘雅典衛城(acropolis in athen)的通廊之上的,其中還結合了柏林古典建筑風格。
其實一開始,門頂戰車雕塑上是“和平女神”而非“勝利女神”。1806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將軍拿破侖(napoleon)率軍擊敗普魯士軍隊,當經過勃蘭登堡門時下令將門上的雕塑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后,普魯士將其索回,并重新安放至勃蘭登堡門之上。為此,德國著名雕家申克爾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魯士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鐵十字架,鑲在女神的月桂花環中。從此,“和平女神”被改稱為“勝利女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蘭登堡門受到嚴重破壞,門頂上的雕塑也被炸毀。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后,曾于1956年至19589年兩年間對勃蘭登堡門進行了修復。修復專家根據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對雕塑進行了重塑,只是民主德國政府在安裝時去掉了女神權杖中的鐵十字架和普魯士鷹鷲。1961年8月13日,東、西柏林建起柏林墻,因為勃蘭登堡門剛好在東、西柏林交界點上,所以也就成為了柏林墻的一部分。此時,作為德意志統一象征的勃蘭登堡門成了軍事禁區,也成了德國分裂的標志。
1989年12月31日,在東、西德重新統一前夕,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2000年12月21日,德國政府耗資600萬美元對勃蘭登堡門進行了秘密地翻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