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也稱“手口足綜合征”,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高發人群主要是嬰幼兒及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兒。該病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中國每年均有發病,且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手足口病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皰疹以及全身發熱。某些重癥病例中可并發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少數極度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死亡風險大。傳染方式多樣,包括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等,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目前,對手足口病的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包括降溫、鎮靜、補充營養、保持體液電解質平衡等,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并發癥發生時需及時處理,特別是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和心肌炎的重癥患者,需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進行積極治療,以降低病死率。
外文名: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別 名:手口足綜合征
就診科室:兒科、感染病科、皮膚科
多發群體:嬰幼兒和兒童,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常見發病部位:手、足、口腔等
常見病因:腸道病毒感染
常見癥狀:全身發熱,皮疹,皰疹
傳染性:是
傳播途徑:密切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
中文名:手足口病
是否遺傳:否
病因
手足口病的病因是腸道病毒感染,病毒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機體引起疾病的發生發展。
發病原因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感染而發病,但是多樣性癥狀、重癥/危重癥患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一般認為,病毒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機體后,主要與咽部和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相應的病毒受體結合,病毒和受體結合后經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
腸道病毒主要在扁桃體、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結大量復制后釋放入血液,引起相應組織和器官發生一系列炎癥反應,少數病人由于病毒在靶器官廣泛復制而引起重癥感染,可引起多種并發癥。
誘發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更易發病;
在兒童集體生活環境中,兒童易于接觸到病毒污染的手、生活用品、食物以及玩具、與隱形感染者親密接觸,導致該病易于集中發病。
癥狀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散在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伴有多種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
出疹期癥狀
手足口病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在發病早期,患者常表現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熱、身體不適、腹痛等前驅癥狀。發熱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皰,手、足、臀部等處出現紅色小斑丘疹、皰疹。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
神經系統受累期癥狀
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一般在病程1~5天之內。具體表現為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癥狀,類似腦膜炎、腦炎、脊髓灰質炎樣綜合征、腦脊髓炎的癥狀體征。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癥狀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加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血壓升高等癥狀。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危重型,及時發現并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心肺功能衰竭期癥狀
患者表現為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口唇發紺、咳粉紅色泡沫樣痰或血性液體。嚴重者血壓降低,或有休克,會快速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危及生命。
恢復期癥狀
處于恢復期的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在發病之后2~4周,可出現脫甲。
就醫
在夏季和秋季這兩個手足口病高發季節,父母應引起注意,隨時觀察兒童的身體狀況。若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嬰幼兒,出現身體發熱伴手、足、口、四肢和臀等部位的皮疹,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體征和皮疹分布特點,極可能為手足口病,應帶兒童來醫院及時就診。
診斷流程
1. 患兒如出現發熱,手、足、口等部位出疹,個別患兒也可以無皮疹,則應到門診就診,積極配合主治醫師的問診,病史采集內容包括:
疾病的接觸史;
年齡及發病時間;
全身皮疹或皰疹狀況;
患兒的癥狀及表現;
有無既往史。
同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精神狀況、呼吸、脈搏、四肢皮溫等。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告知家長觀察要點,此時家長應引起注意,如果允許回家也應遵醫囑定期進行隨診。
2. 若患兒出現精神差、嗜睡、煩躁、肌無力、頸項強直等癥狀,應該聽從醫生安排住院治療,隨時監護生命體征,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輔助檢查。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必要時吸氧、脫水降顱壓。
3. 若患兒出現心率增快、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端發涼、血壓升高等癥狀,轉入ICU治療,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有條件者進行有創監測。此時應該配合醫生安排進行積極治療,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診斷依據
醫務工作者結合患兒的臨床表現、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檢查結果,做出診斷,積極實行治療及護理。
就診科室
兒科、感染病科或皮膚科。
相關檢查
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CRP)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病情嚴重者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C反應蛋白(CRP)一般可升高。
血生化檢查
一般患者的血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輕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會出現有肌鈣蛋白(CTNL)和血糖升高。
末梢血白細胞
一般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大多正常,重癥患者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病原學檢查
留取咽拭子和糞便標本進行病毒學檢測,檢測出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即可確診。
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或者其他腸道病毒中和抗體相比較于之前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以確診。
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以及酸中毒的表現。
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細胞可多于單核細胞,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時腦脊液細胞數可增多,蛋白也會升高。
胸部X線
重癥及危重癥患兒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時,可表現為雙側肺部紋理增多,兩肺野透亮度減低,呈現網格形狀,可有陰影,也有部分患者以單側肺部改變為主。
核磁共振(MRI)
如果累及到神經系統,可以觀察到脊髓灰質和腦干的損害。
腦電圖
神經系統受累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慢波。
超聲心動圖
重癥患兒可出現心肌收縮或舒張功能減低,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射血分數降低等。
鑒別診斷
多數普通病例表現為急性起病,手、口、足、臀等部位散發性皰疹,因此可根據其臨床表現做出診斷。但是由于部分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復雜性、多樣性,也有患者不伴有發熱,皮疹癥狀不典型,因此臨床診斷比較困難,需要多種檢查輔助來進行判斷,如病原學檢查或血清學檢查。
治療
目前沒有特效的抗該類病毒的藥物和特異性治療手段。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愈。治療方法通常為對癥治療,發病期間應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需要做好皮膚和口腔的清潔護理,注意休息,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
急性期治療
在急性期,可累及神經系統。少數病例除了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外,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腦干腦炎、脊髓炎等。對于這樣的患者,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療:
控制顱內高壓,限制患者的入量,記錄好出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每次0.5~1.0 g/kg,每4~8小時一次,在20~30分鐘內快速靜脈滴注完畢;必要時加用呋塞米,利尿治療;
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的劑量為:甲潑尼龍1~2mg/(kg·d),氫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穩定之后,遵醫囑減量或者停用;
酌情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
在急性期,患者可出現血流動力學改變。對于這樣的患者,應該應用擴血管藥物如米力農,維持量從0.25μg/(kg·min)起始,逐步調整劑量,最大可達 1μg/(kg·min),用藥一般不超過72h。
一般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癥治療:降溫、鎮靜、防止高熱驚厥。
普通病例于門診進行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積極控制高熱。
體溫超過38.5℃者,采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使用退熱貼等)或應用退熱藥物治療。需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做好呼吸支持準備;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腸抗驚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保持患兒安靜,注意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藥物治療
在確診手足口病的時候,已經過了最有效的治療階段,而且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和特異性治療手段,所以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藥物。
早期可使用的藥物
干擾素α噴霧或霧化,因為抗病毒藥一般在發病 24 小時到 48 小時前使用效果最佳。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療效,但需關注其不良反應及生殖毒性。
嚴重可使用的藥物
降顱壓、血管活性藥物對癥治療等,必要時可以考慮液體療法。
不推薦使用的藥物
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單磷酸阿糖腺苷等藥物治療。因為目前為止沒有循證學證據表明其有效,且這些抗病毒藥物都會有副作用,故不建議使用。
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可以應用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對于急性期出現低熱、流涕咳嗽、咽紅疼痛或納差惡心可用“銀翹散”方劑;
對于高熱持續,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皰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敗毒飲”方劑;
對于合并高熱不退,頻咳氣急等并發癥,可用“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方劑;
對于口干咽痛的情況,在疾病康復期,可在沙參麥冬湯方劑里,加生地黃、蘆根養陰生津,清熱潤咽。
預后
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愈,無后遺癥。少數重癥患兒發病后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干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兒死亡率高。
并發癥
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病情較輕,大部分患兒不需要特殊治療便可康復,通常在7~10天內痊愈,并發癥不常見。
病毒性腦膜炎
該并發癥是一組由于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腦膜急性炎癥性的疾病,臨床以發熱、頭痛和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85%-95%的病毒性腦膜炎由腸道病毒引起。
心肌炎
心肌炎常由普通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應導致。可表現為急性胸痛、心悸、無明顯誘因的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或心源性猝死。
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此病由致病微生物如腸道病毒引起,起病急,以寒戰、高熱、咳痰、胸痛、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
其他并發癥
肺水腫、肺出血、腦脊髓炎、急性遲緩性麻痹等,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
預防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患兒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托幼單位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