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維特大教堂(St. Vitus's Cathedral)是布拉格最大的,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天主教堂。這里除了在平時作為市民做禮拜的場所外,還是捷克國王和皇后加冕的場所。另外,曾經(jīng)的圣徒、國王以及大教主的遺體也都埋葬在這里,據(jù)說直至今日,墓內(nèi)的圣骨仍未腐爛。
教堂的全名是圣維特、圣溫賽斯勒斯和圣阿道博爾特教堂(St. Vitus, St. Wenceslas and St. Adalbert Cathedral),與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相鄰,從建筑角度上來說是哥特式建筑的完美代表。
圣維特大教堂是由查理四世下令于1344年破土動工開始修建的,1419年在胡斯戰(zhàn)爭期間遭到了破壞,教堂西面蓋了一面臨時墻,在19世紀下旬被拆除。整個建筑工程持續(xù)了近700年的時間,歷經(jīng)了好幾位名建筑師,直到1929年時才完工。內(nèi)部的裝潢工作更是在隨后的幾年中才得以完成。
這棟銀灰色的哥特式建筑受到文藝復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是捷克人的藝術(shù)結(jié)晶,而教堂本身更是被稱為“建筑之寶”。教堂頂尖高達97米,長60米,寬12米。教堂大門有精致的砂巖浮雕,內(nèi)部則有多樣的彩色玻璃窗。大廳四周環(huán)繞著一圈共十八個禮拜堂,以及無數(shù)圣賢、王公的棺槨。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大教堂里收藏有十四世紀神圣羅馬帝國兼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及令牌,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貴重歷史物品。
圣維特大教堂對于中歐地區(qū)(Central Europe)的近代哥特式建筑風格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中歐地區(qū),帕勒家族(Parler clan)設(shè)計了無數(shù)教堂和建筑。比較有特點的如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 cathedral)、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ourg Cathedral)、薩格勒布的圣瑪高教堂(Church of St. Marko)以及捷克的圣巴巴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等。這使得在斯洛文尼亞地區(qū)、北克羅地亞、奧地利、捷克、波蘭以及南部德國的哥特式風格建筑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帕勒設(shè)計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將圣維特大教堂稱為“建筑之寶”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