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渾身發燒,伴隨著一陣陣鉆心的關節劇痛,陳女士彎著腰蜷縮在診室椅子上,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前幾天,她只是被一只不起眼的“花蚊子”叮了一口,怎么就這么嚴重呢?經診斷,原來陳女士患上的不是流感,也不是關節炎,而是一種名字陌生拗口的疾病——“基孔肯雅熱”。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源自非洲坦桑尼亞的疾病,其名稱在當地語言中原意為“變得扭曲”,直觀地描繪了患者發病時因劇烈關節疼痛,彎腰屈背的情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早在2024年,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主要分布在美洲、亞洲和非洲。到今年六月底,已有14個國家或地區報告約22萬病例,80例死亡,世界衛生組織也于2025年7月22日就基孔肯雅熱疫情發出警報。
目前,病毒也正在借助花斑蚊扇動的翅膀,以及在全球范圍進行商務、旅游等活動的人群悄然地擴張著版圖。
一、花斑蚊是“罪魁禍首”
基孔肯雅熱病毒主要由“花斑蚊”傳播(包含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病毒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侵入成纖維細胞和皮膚免疫細胞復制繁殖,隨著病毒顆粒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癥,會導致發熱、關節痛和皮疹等臨床癥狀。因此一旦有病人被花斑蚊叮咬,便容易形成兩種“人-蚊-人”傳播鏈:首先,花斑蚊叮咬感染病毒的病人后,病毒會在蚊子體內復制繁殖2-10天,又通過其唾液腺注入其他健康人體內,導致新的人體感染,構成“人—蚊—人”傳播鏈;與此同時,花斑蚊吸血感染后產卵,病毒經卵傳遞,繁殖出攜帶病毒的新成蟲,再次叮咬人體,構成“人—蚊(母蚊-子蚊)—人”的傳播鏈。這兩種傳播模式,就是使疫情呈幾何級數速率擴散的罪魁禍首。
二、全民行動,“圍剿”花斑蚊
防治基孔肯雅熱,需要政府、專家和全民上下齊心協力,從公共場所、社區家庭由內至外根除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鏈。
1. 專業團隊及相關部門協同,切斷傳播
首先,在發現疫情后,最有效切斷傳播的途徑是快速高效殺滅成蚊和清除蚊蟲孳生地,這就需要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技術精湛的疾控消殺隊伍和PCO服務隊伍出動了。隊伍首先在花斑蚊成蚊和幼蟲孳生地利用無人機、誘蚊設施部署偵察,并會同疾病流行病學專家聯合謀劃。按照以最低劑量達到最大效果的原則,隊伍需科學選用高效安全的殺蟲劑,部署和繪制花斑蚊圍剿作戰方案和地圖,利用無人機、車載式、背負式等各式噴霧武器,根據不同生態環境采取超低容量噴霧技術、熱煙霧技術、綠籬噴霧技術、滯留噴灑技術,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的最佳時段,全方位、立體式、側重點地對蚊蟲給予致命性的“圍剿攻擊”。
與此同時,衛生健康、教育、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文化旅游、園林綠化、市場管理電視廣播等部門也需要通力協作,與地方社區村居條塊協同,廣泛發動干部和群眾,深入開展以清除花斑蚊孳生地為重點的衛生教育工作,深入社區每個樓棟、住戶、樓頂、地下室、樓梯間、社區每個角落、下水道和管井、電信光纖管井、自來水管井等,檢查清除處理孳生地和積水,徹底清除花斑蚊的孳生地,清源斷根,有效切斷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
2. 全民加強日常防護,清源斷根
花斑蚊不僅傳播基孔肯雅熱、登革熱、而且傳播嚴重危害孕產婦和胎兒健康的寨卡病毒病等傳染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時清除和預防蚊蟲孳生,是預防這些蚊媒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最可行方法。
在日常清潔方面,建議每天花10分鐘時間,檢查清理家中和工作場所的雜物、瓶瓶罐罐、翻盆倒罐,預防積水;每3-5天給水培植物徹底換水并沖洗根系,或更換為封口的健康養植方式;每3-5天徹底清洗盛水的水桶水缸、家禽和寵物的飲水缸,預防蚊蟲孳生;這些看似瑣碎的舉措,實則是剿滅下一代蚊蟲的釜底抽薪之策。
在個人防護方面,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暴露,避免在樹蔭、草叢、陰暗等蚊蟲密集處逗留。必要時選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的驅蚊劑,也可攜帶填充艾葉等中草藥的驅蚊香囊。
在室內場所(家庭、工作單位等)防護方面,建議在家中、常出入場所安裝紗窗(網眼密度小于20目),如有嬰兒床需使用蚊帳構建睡眠安全區,黃昏時段蚊蟲活躍,需關閉門窗或使用蚊香驅蚊。
三、未來展望,科技助力蚊蟲防控
花斑蚊防控任重道遠,除了以上的常規消殺工作和全民防護工作,還有必要依托各頂尖高校和中科院等研究機構對蚊蟲傳播疾病的阻斷、生物防蚊等基礎研究成果,創新蚊蟲綠色治理理論,應用5G、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地理遙感、大數據等新技術,聯合研發蚊蟲自動監測、偵查-處置一體無人機和機器人等裝備,構建體系化的花斑蚊侵害態勢感知、預警、預測與處置系統。在技術研發進步的基礎上,推動相關行政法規建設,推進預防控制花斑蚊生活方式,形成蚊蟲綠色治理新模式,從根本上預防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的傳染病的流行。
結語
對付基孔肯雅熱,目前加強防蚊滅蚊是關鍵,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行動起來,清除積水、做好防護,共同阻斷病毒傳播鏈。只有全民參與,才能真正打贏這場“花斑蚊”圍剿戰,守護我們的健康家園。(作者: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林詩欣、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林立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