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革熱控制對策: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堅持落實以防治伊蚊為主導的綜合性措施,需要強有力的行政措施、組織措施、宣傳發動、社會參與及技術落實等。
登革熱流行區的首要任務是控制疫情,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爆發和擴散,防止疫情反復發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輸入性流行地區要防止病原傳入(登革熱病例、帶毒伊蚊),幾乎是防不勝防,必須加強登革熱監測,監測媒介密度,及時發現傳入病例,并盡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二)滅蚊: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流行區和慣發區要 制訂防制伊蚊計劃,將伊蚊幼蟲布雷圖指數長期控制在20以下。要強調因地制宜,采用綜合方法,以消滅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孳生地和幼蟲為主,處理孳生地要針對不同蚊種采取相應的措施。關鍵是措施落實,職責到位,責任到人。
(三)人群預防
尚無特異的疫苗可保護人群。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在流行區盡量減少集會,減少人群流動。
(四)個體預防
加強個人防護,使用驅避劑,藥物浸泡蚊帳,白天防止媒蚊叮咬傳染。
(五)流行期疫區管理
1. 組織措施:
⑴成立登革熱防治領導小組,在當地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由衛生、防疫、愛衛、宣傳、教育、城建等部門組成。下設辦公室,要當好領導參謀,隨時收集各地的媒介密度、動態、發病數及死亡數,分析疫情趨勢,做好技術指導。
⑵流行的鄉鎮村,要根據流行程度組織專業隊伍(至少每村1人,每鄉鎮2-3人,衛生院2-3人),在當地登革熱防治領導小組指導下,宣傳發動群眾翻盆倒罐,做好防蚊滅蚊、清除蚊蚴孳生地的工作,統計疫情數字,定期向上報告。
⑶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墻報等手段開展宣傳,使群眾懂得登革熱的防治知識,自覺參與防治登革熱行動。專業隊伍與全民參與相結合。
2.技術措施
⑴疫情報告 登革熱為乙類法定傳染病,登革熱疫情必須按照規定及時上報并調查處理。疫情證實后,應通報鄰近市縣區鄉鎮,必要時組織聯防。及時統計分析登革熱疫情或感染的人群間、時間、空間分布。
⑵疫點的劃定 無論城市和鄉村,已證實登革熱發生或流行時,劃定以病家為中心半徑100米周圍的居民區作為疫點。大村、鄉鎮或居委會內有多個疫點劃為疫區。受登革熱疫情直接威脅的地區為“危險區”。
⑶病人和接觸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就地治療。新發疫點的病人住院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離室應有防蚊措施,如紗窗、紗門、蚊帳,并在隔離室周圍100米范圍內定期殺滅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較多的疫區,應就地設置臨時隔離治療點,盡量避免遠距離就醫,減少傳播機會,降低病死率。對疫點、疫區內不明原因熱患者做好病家訪視,接觸者要進行15天醫學觀察。
⑷滅蚊、防蚊:對疫點、疫區必須進行室內外的緊急殺滅成蚊同時,要針對不同蚊種、當地孳生地特點采取相應措施,限期將疫區范圍內蚊蚴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種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積水。
要特別做好流行區內醫院、學校、機關、建筑工地等范圍內的滅蚊工作。
①水缸加蓋:每隔3~5天清、刷、洗、燙一次,以清除殺滅水缸內壁幼蟲及蚊卵。
②生物滅蚊幼:在水缸中放3~5條吞食蚊蟲的魚類如柳條魚、中華斗魚、非洲鯽魚、塘虱魚等。或在水缸中投放蘇云杠菌H-14制劑。
③開展以防制伊蚊為中心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全面實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樹洞,處理室內外各種小積水,花瓶、盆景每5~7天換水一次,不在露天堆放廢輪胎,或用塑料布覆蓋,不得積 水。
④對難于清除的非飲用水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機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⑤落實處理孳生地期限要求:疫點限期5天,疫區(鄉、鎮、大村)限期10~15天內把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應急和遠期效果。
⑥緊急滅蚊:疫區內帶病毒伊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必須統一行動緊急殺滅室內外伊蚊。針對不同蚊種特點,選擇最優時機和方法。室外環境針對伊蚊棲息場所(如竹林、園林、花圃、廢舊輪胎貯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橋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廢品收購站以及住宅周圍場所等)進行大面積噴灑。
滅蚊在白天進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內噴藥前要關好窗,噴完藥關門,經1小時后再打開門窗。
必要時可實施對交通工具滅蚊。
⑸保護易感人群:在流行區、流行季節盡量減少群眾集會,減少人群流動。教育公眾做好加強個人防護(進入疫區人員使用驅避劑),使用紗門紗窗、衣物,防止蚊媒叮咬傳染。
⑹預防措施效果評價:預防措施效果常用的評價指標包括發病率(罹患率)、二代發病率、流行持續時間、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蟲指數等,其中伊蚊布雷圖指數可供登革熱防治措施落實情況評價參考指標,當該指數超過20時,判定為危險地區,有控制措施不落實和標志暴發流行的可能;低于5時終止流行。
⑺流行病學調查:
①個案調查:按登革熱流行病學調查表進行一定數量個案調查并核實診斷。
②分布及特點調查: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區、年齡、性別、職業發病專率、病死率、死亡率,確定疫區范圍和流行特定。
③傳染來源和傳播軌跡的追蹤。
④流行因素調查:詳細查清疫區中的自然條件、人群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和環境衛生、衛生設施、衛生習慣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⑤媒介調查:流行期間,隨時對伊蚊相、孳生性質、種類、幼蟲密度進行調查,計算布雷圖指數、房屋指數、容器指數、千人指數。有條件時也可對室內棲息率、成蚊刺咬/停留率、季節消長、對殺蟲劑抗藥性進行調查。
⑥病毒監視:及時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離病毒,鑒定型別。
⑦必要時可對有關人員進行醫學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