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2024-05-13 21:22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由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截至2011年底的監測和調查結果顯示,病例多發生于4~10月份,以青壯年居多。
中醫病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外文名: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多發群體:青壯年
常見癥狀:發熱伴血小板減少
傳播途徑:蜱蟲叮咬

總述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大別班達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曾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感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散發于山區和丘陵地區,夏秋季居多,常與蜱蟲叮咬有關。SFTS主要表現為發熱、白細胞和(或)血小板計數降低、淋巴結腫大、乏力及胃腸道癥狀等,多數預后良好。老年、有基礎疾病或延遲就醫者病情較重,危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病原學
新發現的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屬(Phlebovirus),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80-100 nm,外有脂質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組包含三個單股負鏈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長為6368 個核苷酸,包含單一讀碼框架編碼RNA依賴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長為3378個核苷酸,含有單一的讀碼框架,編碼1073個氨基酸的糖蛋白前體;S片段是一個雙義RNA,基因組以雙向的方式編碼病毒核蛋白和非結構蛋白。病毒基因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與白蛉病毒屬其他病毒成員相同,可形成鍋柄狀結構。
該病毒與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的裂谷熱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約為30%。
布尼亞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熱、乙醚、去氧膽酸鈉和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等迅速滅活。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形式以散發為主,因疫源地分布差異,發病率地區差異較大;調查發現該病存在人傳人的聚集性疫情,說明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傳染性。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產、生活的人群感染風險較高。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等省發現該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區和丘陵地帶的農村,呈高度散發。
2. 發病季節。本病多發于春、夏季,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和勞動者以及赴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
4. 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尚不確定。目前,已從病例發現地區的蜱中分離到該病毒。部分病例發病前有明確的蜱叮咬史。尚未發現人傳人的證據。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傳染性。最近研究表明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

臨床表現
潛伏期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明顯納差、惡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癥等提示病重,預后較差。

實驗室檢查
(一) 血常規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多為1.0-3.0×10/L,重癥可降至1.0×10/L以下,嗜中性粒細胞比例、淋巴細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為30-60×10/L,重癥者可低于30×10/L。
(二) 尿常規檢查。
半數以上病例出現蛋白尿(+~+++),少數病例出現尿潛血或血尿。
(三) 生化檢查。
可出現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為主,常有低鈉血癥,個別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學檢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檢測。
2.血清中分離新型布尼亞病毒。
(五) 血清學檢查。
1.新型布尼亞病毒IgM抗體(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亞病毒IgG抗體。
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疑似病例時,應當按照《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實驗室檢測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標本,并進行實驗室檢測。若診斷需要,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協助醫療機構采集恢復期標本進行抗體滴度對比檢測。無條件檢測的醫療機構,應當將標本運送至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檢測工作。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若無條件進行檢測,應當將標本運送至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檢測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及時向醫療機構反饋檢測結果。
在標本采集、運輸及實驗室工作過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標本采集時可進行一般性防護(穿戴口罩、手套和長袖工作服)。采集后應當將標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檢,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應的消毒。進行血清學和核酸檢測時,應當在生物安全Ⅱ級及以上的實驗室開展。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標準。
依據流行病學史(流行季節在丘陵、林區、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發病前2周內有被蜱叮咬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診斷。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發熱等臨床表現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細胞降低者。
2.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具備下列之一者:(1)病例標本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檢測陽性;(2)病例標本檢測新型布尼亞病毒IgG抗體陽轉或恢復期滴度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標本分離到新型布尼亞病毒。
(二)鑒別診斷。
應當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等立克次體病、腎綜合征出血熱、登革熱、敗血癥、傷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鑒別。

治療
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
患者應當臥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尿量等。
不能進食或病情較重的患者,應當及時補充熱量,保證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尤其注意對低鈉血癥患者補充。高熱者物理降溫,必要時使用藥物退熱。有明顯出血或血小板明顯降低(如低于30×10/L)者,可輸血漿、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嚴重低下患者(低于1×10/L),建議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體外實驗結果提示利巴韋林對該病毒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可以試用。繼發細菌、真菌感染者,應當選敏感抗生素治療。同時注意基礎疾病的治療。目前尚無證據證明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應當慎重使用。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