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堡出血熱知識

2024-05-31 14:36

馬爾堡出血熱

馬爾堡出血熱(Marburg haemorrhagic fever),二類傳染病,是由來自與引起埃博拉出血熱的病毒同一科的一種病毒引起的嚴重高致命性疾病。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病毒顯示形狀象拉長絲、有時候盤繞成奇怪形狀的粒子,從而將其起名為絲狀病毒科。這些病毒屬于已知感染人的最烈性病原體。
馬爾堡出血熱是由馬爾堡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性疾病,有嚴重的出血表現。它和埃博拉出血熱屬于同一家族,都是高致死性傳染病。雖然由不同病毒引起,但是這兩種疾病在臨床上幾乎難以區分。這兩種疾病均為罕見,但有能力引起劇烈暴發,具有高病死率。在歷史上,暴發往往只是在衛生保健環境中因感染控制不足而擴大傳播之后受到衛生當局的注意。這兩種疾病均無疫苗或有效治療,盡管延續幾年涉及檢測數百種動物、昆蟲和植物的強化調查,但是尚未查明該病毒的動物儲主或其它環境源。猴子易受感染,但未被認為是可生存的有效儲主,因為幾乎所有受感染動物太快死亡以至于不能維持該病毒的生存。人類并未被考慮為自然傳播周期的一部分,其感染是偶然發生的。
外文名: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
常見發病部位:多系統
常見癥狀: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傳染性: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密切接觸傳播
西醫學名:馬爾堡出血熱
中醫學名:馬爾堡出血熱
所屬科室:傳染科

追溯歷史
馬爾堡出血熱的發現可追溯到1967年秋。當時在德國和前南斯拉夫幾所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中同時暴發了一種嚴重出血熱,共導致31人發病和7人死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多數患者曾接觸過一批從烏干達運來的非洲綠猴。科學家們將這種從患者血液和組織細胞中分離出的、以前從未見過的病毒命名為馬爾堡病毒。此后,在南非、肯尼亞、津巴布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等地相繼出現過馬爾堡出血熱病例。

疾病特征
馬爾堡出血熱是由馬爾堡病毒引起,通過血液和其它體液傳播,所有年齡段均易受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到9天,發病時,可因出血導致休克死亡。
致病病原體
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也稱為綠猴病病毒、綠猴因子,與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同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馬爾堡病毒的發現早于埃波拉病毒。
馬爾堡病毒在自然狀態下呈長絲狀、分枝狀或盤繞狀(盤繞成“U”形、“6”形或環形)。以磷鎢酸負染后電鏡觀察,可見直徑約80~90 nm、長度130~2600 nm(平均790 nm)不等的病毒粒子,外周有囊膜,表面有長約10 nm的突起。馬爾堡病毒聚糖無唾液酸,這是它與埃波拉病毒的區別之一。馬爾堡病毒含一個單股負鏈RNA,基因組共編碼7種主要結構蛋白質。馬爾堡病毒只發現一個血清型。
馬爾堡病毒對熱有中等程度的抵抗力,56℃不能完全將其滅活,60℃ 1小時可使其喪失感染性。在室溫及4℃時存放35天其感染滴度基本不變,-70℃可以長期保存。紫外線,γ射線、脂溶劑、乙醚、β丙內酯、次氯酸和酚類等均可破壞病毒的感染性。
發生的地區
在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和南非(有前往津巴布韋旅行史的一名人員)已報告發生暴發和散在病例。1967年在德國和前南斯拉夫的最初暴發與使用從烏干達輸入的非洲綠猴的實驗室工作有關。
傳播
該病毒的人際傳播需要與患者極其密切的接觸。接觸具有高病毒濃度的血液或其它體液(糞便、嘔吐物、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尤其當這些液體含有血液時,可產生感染。通過受感染精液傳播可在臨床痊愈之后長達7周發生。
通過偶然接觸的感染被認為極其罕見。偶然接觸者的低傳播率表明,如果確實發生,經過呼吸道的空氣傳播是無效的。傳播不會在潛伏期發生。
在伴有出血表現的疾病嚴重發作階段,患者看來最具傳染性。與嚴重患者在家庭或醫院照護期間密切接觸以及某些喪葬習俗是常見的感染途徑。通過受污染的注射設備或通過針頭扎傷傳播與較嚴重疾病、迅速惡化以及可能較高病死率有關。
潛伏期
2至21天不等,通常為5至9天。
易感性
所有年齡組均易受感染,但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成人中。在安哥拉的本次暴發之前,兒科病例被認為極為罕見。在以往有記錄的1998年末至200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的最大一次暴發中,只有12個病例(8%)為5歲以下兒童。
預防
1. 檢疫
雖然我國尚未發現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但對來自疫區的旅客和動物(尤其是猴)應嚴格檢疫。實驗猴群一旦發生疑似病例,應全部捕殺和焚毀,有關房舍及用具必須徹底消毒。
2. 隔離
由于本病主要呈人與人或猴與人之間傳播,因此一旦發現病例應立即報告和嚴格隔離。男性患者要禁止性交3個月,或直到精液檢查無病毒。
3. 消毒
嚴密消毒,防止因接觸污染的血液和分泌物或經醫療器械而發生感染。
4. 防護
醫務人員在接觸患者時要采取呼吸防護。相關實驗的實驗室應達到P4級標準。檢驗應該在特殊的超凈工作臺內進行。飼養和解剖可疑猴時,也要同樣采取嚴密的預防措施。
5. 流行病學調查
對接觸者和傳染源的調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內與其有密切接觸的所有人,并對其進行密切監測。 [4]
癥狀體征
感染最初階段,病人突然發熱、頭痛、全身疲乏不適、肌肉酸痛。感染后第3天開始出現嚴重水樣腹瀉、腹痛、惡心和嘔吐,第2-7天出現特有的皮疹,無搔癢,有時遍布全身。多數病例在5至7天之間逐步出現嚴重出血,表現為口鼻出血、尿血、陰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第8-9天便可因出血或休克死亡。 [3]

臨床特征
1. 發熱
初期癥狀很像流感,發病急劇,首發癥狀多為突然發熱、畏寒、頭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體溫在發病后3~4天達峰,可達40℃以上。發熱極期,患者表現為極度衰竭和消瘦。
2. 皮疹
患病5~7天時出現皮疹,從面部向軀干及四肢擴展,起初為針尖大小的丘疹,24小時后發展為斑疹,并逐漸融合為暗紅色的斑疹,皮膚無癢感。幸存病例的皮疹持續3~4天后消退,隨后發生脫屑。
3.出血癥狀
皮疹出現的同時,患者呈現出血傾向,如鼻衄、齒齦出血、尿血和陰道出血等,嚴重者可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而死亡。
4. 其他癥狀
①消化道癥狀:患者在發熱同時會出現惡心、大量嘔吐、水樣腹瀉、彌漫性腹痛,約持續7天。發病1~2天內,嘔吐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嚴重病例可并發肝炎,出現黃疸。②呼吸系統癥狀:發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隨著疾病的進展,肺毛細血管滲出增加,可發生肺水腫。③泌尿系統損害:早期可出現蛋白尿,晚期可發生腎衰。④眼部癥狀:患者的眼結膜充血,可發生眼瞼或眼結膜炎。
5. 恢復期并發癥
幸存病例發熱持續7~10天后體溫開始下降,但患者極度衰弱,經12~14天一些患者的體溫可再次升高,完全恢復大約需要5周時間。恢復期并發癥有睪丸炎、復發性肝炎、橫貫性脊髓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4]

實驗室檢查
1. 一般檢查
患者發病早期就可有蛋白尿,天冬氨酸轉氨酶(AST)顯著升高及丙氨酸轉氨酶(ALT)有限升高,形成特征性的AST>ALT。淋巴細胞減少,隨后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顯著減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有時血淀粉酶也增高。
2. 特異性診斷方法
馬爾堡病毒屬于生物安全4級病原體,病毒分離培養和研究工作都必須在P4級實驗室內進行。其特異性診斷方法有:①血清學檢測:檢測方法包括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放射免疫測定技術(RID)等。IFA可測定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后7天即可出現,并很快達峰,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IgG抗體在感染后30天達峰,并持續較長時間。檢測抗原的方法有: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②電鏡檢查:在急性期,可取患者或猴的血液和尿或死亡人或猴的肝臟等標本,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③病毒分離:病毒的分離可取上述標本接種Vero細胞,3天后采用免疫熒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也可將上述標本接種豚鼠、乳鼠或猴,動物發病后,可采用電鏡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查血液或組織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4]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和相應的臨床表現,并分離到病毒或特異性抗體IgM,滴度在1:8以上,IgG滴度在1:64以上可以確診馬爾堡病毒病。
鑒別診斷包括瘧疾、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鉤端螺旋體病、鼠疫、立克次體病、回歸熱、腦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熱。

治療
對馬爾堡出血熱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對其主要依靠早期發現、早期隔離、對癥治療以及積極的支持治療:①對癥治療:包括退熱、鎮靜、氧療、止血、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②支持治療:液體療法、營養支持、補充凝血因子、補充新鮮血漿和白蛋白、維持血壓,治療各種并發癥。肝素的應用尚有爭議。③抗病毒治療:在病程的前6天內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韋林靜脈給藥,首劑30 mg/kg,以后按每6小時15 mg/kg用藥4天,再按每8小時8 mg/kg繼續用藥6天。④有人主張使用恢復期患者血清及動物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療早期患者,但目 前爭議較多。

­

 

附件: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