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的是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人格障礙通常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該疾病分型較多,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主要表現為患者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目前治療方法有限,預后通常較差。
人格障礙的病因
1、遺傳因素:有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于人格的產生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要高于一般人,且血緣關系越親近患病率越高。
2、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礙患者的雙親中,腦電圖異常的可能性比較高,約50%人格障礙患者的腦電圖發現有慢波出現。故有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是大腦發育成熟延遲的表現。腦損傷、感染、中毒、胚胎及嬰幼兒期營養不良等,都可能導致大腦發育不成熟。
3、神經生化因素:神經遞質是完成腦內信號傳遞的重要載體,神經遞質活動是否正常影響人類的精神活動。有調查表明,多巴胺受體基因與人格障礙的產生息息相關。
4、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童年期遭受重大精神創傷或經歷不良生活事件,可能會增加人格障礙的風險。另外,社會文化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與同伴影響等,都可能對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格障礙的癥狀
典型癥狀
1、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對挫折和拒絕過分敏感,常十分固執、多疑并極易記仇,自負、自我評價過高,會無緣無故會懷疑身邊人的忠誠,喜歡與別人爭論,對于身邊發生的事情都認為是針對自己的陰謀。
2、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冷淡,與常人格格不入,偏愛單獨行動,行為怪異,很少感到開心,對事物極少感興趣,不在意別人的任何看法,沒有親密和可以信任的朋友,難以對別人表達關心。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常缺乏責任感,極端的自私及以自我為中心,待人冷漠無情,很容易責怪他人,極少悔悟。其所作所為常常損人不利己或者只利己,甚至會違法亂紀,事后不知悔改。
4、情緒不穩型人格障礙:患者有發作性的情緒爆發或暴怒且伴有明顯的沖動性攻擊行為。常因較小的刺激而感到憤怒并且有攻擊行為,情緒通常不穩定,容易被激怒,事后通常會感到后悔。
5、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情感體驗膚淺,愛表現自己,常表現為以過分的情感用事、夸張的行為舉止,想要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外貌及打扮,自我中心、自我放任,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擇手段。
6、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過分疑慮及謹慎、固執,追求完美,道德感強,較迂腐,不通情達理,人際關系差,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7、其他類型人格障礙:包括依賴型人格障礙、焦慮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其中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常缺乏自信心、進取心,喜歡依賴別人,極少主動,難以適應社會;焦慮型人格障礙有持續和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擔心自己不被認可從而不肯與別人交往,害怕新事物;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多有良好的自我感覺,狂妄自大,渴望受到他人的崇拜和尊敬。
人格障礙的危害
人格障礙患者一般難以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癥狀可逐漸加重,可出現自傷行為、暴力行為等,會對其個人及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人格障礙的診斷
診斷標準
1、患者有情感和行為異常,出現明顯偏離正常且難以糾正的行為。
2、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往往開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
3、不是由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一般神經系統無損傷,智力無明顯缺陷。
4、調查問卷、臨床定式檢查工具等的測量結果可供參考,最終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
相關檢查
1、臨床晤談法:傳統或經典的臨床檢查方法,直接向當事人提問或通過知情者了解有關情況或信息,評估當事人的人格特征。
2、臨床定式檢測工具:常用的幾種臨床人格障礙定式測查工具包括國際人格障礙檢查、DSM-IV人格障礙晤談工具等。通過臨床會談的技巧,按照定式檢查工具,檢查和詢問被試者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礙的標準。
3、自陳式調查表:如人格診斷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等。讓被試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選擇符合實際情況的答案,做出反應,結果一般可以參照常模做出解釋。
4、腦部CT:通過腦部CT發現或排除腦部疾病。
鑒別診斷
人格障礙一般需要與精神分裂癥、癔癥等相鑒別。
人格障礙的類型
臨床將人格障礙分為了12大種類,分別為以下:
1、偏執型人格障礙:癥狀為無端猜疑,性格執拗,愛鉆牛角尖,治療方式有限,治療效果預后都欠佳,常用心理疏導方式進行治療。
2、分裂型人格障礙: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類似于精神分裂癥,可應用藥物治療,,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
3、反社會人格障礙:行為常常不規范,對法律、規則均表示漠視,甚至無視,做任何事情從來不考慮負責任后果,例如常見的詐騙犯均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需在心理科實施心理調節。
4、表演型人格障礙:總是在尋找過多的他人關注以及情緒過度表演化,會操縱一個案例,為自己贏取更多的關注,多是自我認知不夠,可在心理科就診。
5、沖動型人格障礙:做事極易沖動,不考慮后果,事后又會后悔,此類患者在做決定之前最好有人可以給予更多建議。
6、邊緣型人格障礙:情緒極易于邊緣化,上一秒非常開心,下一秒突然憤怒,強烈的憤怒爆發導致暴力或行為爆炸,人際關系不穩定,需系統的進行心理治療,。
7、強迫型人格障礙:完美主義者,做事必須要遵從所有的規則以及細節,很難變通,性格過于死板,需心理治療。
8、依賴型人格障礙:自我可以完成的是過度依賴于別人,缺乏自信,缺乏自我認知,此類人格易發生在虐待與被虐待中,必須認可自我價值,予以心理治療。
9、回避型人格障礙:常伴隨社交能力差,害羞膽小,回避所有的社交場合,多是由于心情不足所引起,家人可多給予關心,多給予認可,主動和患者互動。
10、自戀型人格障礙:過于自信,認為自己各方面都優于他人,但是極度自信的背后卻是脆弱的心靈以及自尊。通過過度夸獎自己滿足內心虛榮,需要正視自己在社會以及工作中的地位,正視自己的價值。
11、循環型人格障礙:常表現為熱情、急躁、情緒樂觀、喜歡周而復始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句話,可在心理科就診。
12、抑郁型人格障礙:長期悲傷、消極、焦慮等,可自我疏導,自我開導,改變生活環境,嚴重時需要在精神科就診。
人格障礙的治療
藥物治療
1、抗精神病藥物:對于情緒不穩定者可小劑量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常用藥物有氯丙嗪、奮乃靜、五氟利多等。
2、抗焦慮藥物:對于有焦慮癥狀者可予少量抗焦慮藥物,常用藥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侖等。
3、心境穩定劑:對于沖動和攻擊行為者可酌情使用心境穩定劑,常用藥物包括碳酸鋰、卡馬西平等。
心理治療
1、分析性治療:幫助患者正確的認知自己,消除不良情緒的根源,重樹希望,重建有效的人際關系。
2、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尋找一種可以較好地適應其周圍環境的方式,同時增強對患者內在心理過程的干預,注意認知因素與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
3、家庭治療:需強調家庭成員在治療中的作用,以家庭為單位,以核心家庭為干預目標,必要時邀請核心家庭之外的家庭成員參加治療。
人格障礙的保健
1、應重視兒童早期教育,從幼年開始就應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和諧的家庭關系、家長給予充分的關愛和呵護等,能幫助兒童遠離精神創傷。
2、當兒童出現情緒或異常行為問題時,家長應及時了解、關心、矯正,引導孩子形成符合社會習俗的行為模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模式。
人格障礙的飲食
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及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屬于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綜合。而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而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這個病會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甚至讓患者身邊的人也遭受很大的痛苦,在社會上影響是比較大的;颊呖梢酝ㄟ^治療,配合飲食來改善病情。
1.宜吃高蛋白質食物。蛋白質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颊呖梢赃x擇魚類、瘦肉、雞蛋、等1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其中魚類中的鯽魚是最佳食物,因為這是屬于性味平淡的一種魚肉,比較適合人格障礙患者食用。可以取500g清燉食用,但是不要太補了,要適量攝入。
2.宜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DHA的食物。這兩類食物可以改善人體的神經組織功能,對人格障礙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促進病情的好轉。建議患者平時食用葵花籽以及核桃油,可以每天食用50~100g的葵花籽,但是不要太多,注意攝入的量。另外,患者也可以每天用50g的核桃油與菜同炒食用。
3。忌吃溫補性食物。不建議患者吃溫補性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會對中樞有誘發躁狂的作用,會讓人格障礙患者更加狂躁,情緒變得很不穩定。像狗肉這類食物就不要吃了,可以改成食用魚肉以及鴨肉。
4.忌酒精以及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颊邤z入酒精會讓精神過度興奮,不利于患者的情緒穩定,從而不利于人格障礙患者的病情恢復;颊弑M量不要喝白酒等含酒精比較高的飲料。另外,人格障礙患者也不要常喝咖啡,因為里面含有比較豐富的咖啡因,這會讓患者處于興奮狀態,同樣不利于患者的睡眠質量。建議患者可以飲用豆漿以及牛奶,還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另外,患者不要過于依賴食物治療,飲食規則只能當作是輔助患者病情恢復的,關鍵還是要及時看心理醫生,并且調節好患者的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