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主要在1至12天的潛伏期后出現,并分為普通型、膿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包含產科型)四種類型。疾病常在冬春季和溫帶地區流行,兒童為主要的易感人群。疾病的致病力主要來源于細菌本身產生的毒素和蛋白酶類。
主要的癥狀包括發熱、咽峽炎和皮疹,而且病程中還可能出現變態反應性并發癥;诩膊〉膫魅拘,主要的傳染源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帶菌者和猩紅熱患者,尤其是出現咽峽炎癥狀的患者?諝怙w沫是主要的傳播方式,但少數病例也會通過密切接觸、皮膚創傷處或產道傳播。
疾病的治療主要依賴于抗菌治療,其中青霉素是首選藥物。此外,醫生還可能進行一些對癥治療,如補液以緩解中毒癥狀,或必要時的切開引流治療。患者在早期經足量抗感染治療后,預后通常良好,但未經及時治療的并發癥可能導致化膿或中毒性并發癥。
猩紅熱的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其治療和預后。在治療后,患者需要定期隨診,進行咽拭子細菌培養,一旦病原培養完全轉陰及徹底消除病因,復發的可能性會顯著降低。此外,對于猩紅熱患者,呼吸道隔離和手部衛生十分重要,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