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分為普通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兩類。時至今日,尚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絕大多數病人會自行康復,然而少部分病情加重,可能發生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征。
病人在感染后1-14天即可出現癥狀,常見癥狀包含發熱、嚴重頭痛、眼球疼痛、肌肉痛與骨關節痛、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等,而重癥病癥中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出血和休克等癥狀,導致死亡。此病利用蚊蟲作為傳播媒介,因此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若在登革熱流行地區或夏秋雨季,出現發熱伴皮疹、疼痛、出血等癥狀,需要警惕是否有登革熱的感染可能。診斷標準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登革熱診斷(WS 216-2018)》來進行。疫情廣泛的主要地區包括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重點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和美洲。
登革熱的治療原則主要為早發現、早診斷、早防蚊隔離、早治療,包括但不限于藥物退熱,保持液體平衡和補液,避免過度服用可能加重胃炎出血的治療藥物等。對于已經產生休克現象的嚴重患者,醫生會盡快進行液體復蘇治療以及各類藥物盡快糾正體內的酸堿失衡。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很強的傳染病,通常預后良好,但如合并心肌炎、心功能衰竭、重度出血、肝衰竭等情況時,會對預后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