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為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颊摺㈦[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非人靈長類動物是病毒的宿主。本病主要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孕婦圍產期后期感染病毒可發生母嬰傳播引起新生兒感染,但沒有經母乳傳播病毒的證據。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分布相關,主要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2013年,病毒輸入到中南美洲地區,逐步建立了本地循環,不斷引發大范圍疾病流行。中國,上世紀80年代曾在云南、海南等地患者、媒介生物和蝙蝠中檢測到疑似CHIKV病毒,在人群以及哺乳動物血清中檢測到抗體;2008年發現首例輸入性病例,之后曾在廣東、浙江和云南等地先后發生了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地傳播疫情暴發,但尚無證據顯示CHIKV已在中國建立了穩定的自然傳播鏈。